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 《初中生辅导》2012,(32):F0004-F0004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相似文献   

2.
茅草房和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相似文献   

3.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王安石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的邻居。  相似文献   

4.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就是一首题壁诗 ,题壁诗就是把灵犀突至、诗兴临发时当场构思出来的诗句书写在墙壁上。这是古代文人墨客、英杰才士抑或寻常人物的一种流行的风习。每到园林客舍、酒楼茶肆以及名胜之地 ,他们往往会即兴作诗 ,当即取来笔墨 ,题写于墙壁之上 ,这就是所谓的题壁或书壁 ,以作永念。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写于湖阴先生家客堂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 (公元 1 0 2 1 -公元 1 0 86 ) ,是曾经叱咤于北宋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先后两次被罢相,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自奉俭约,纵情山水,常访僧问禅,勤于读书著述。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精巧,字句别致,意境清远自然,为世人所推崇。《书湖阴先生壁》即其中之一。湖阴先生即杨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的一位邻居和好友。王安石在《元丰行示德逢》诗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足见其交情甚笃。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共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诗的…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 导读这篇文章可提出这样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一、本文开首为什么先从一部题名《雪朝》的诗集写起?这部诗集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据此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段文章主要想说明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并加以阐明的? 二、文章第二段是叙写作者与朱先生的初遇及其交往的,试说明:作者与朱先生是何时何地初遇的?初次交往朱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与后文所写内容有何关联? 三、第四自然段是写朱先生待人的“公平,没有偏见”的。文章用了哪些事例来写这一点?哪是概括事例?哪是具体事例?这样结合来写,对表  相似文献   

7.
[导读]本文选自《汉书·杨敞传》。杨恽(?-前54),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是丞相杨敞的儿子,司马迁的外孙。恽素有才干,好结交豪杰、儒生,在朝廷上很有名望。宣帝时因告发霍光子孙谋反,封平通侯,升中郎将,官至光禄勋(即郎中令)。恽为人廉洁公平,但好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遭受同僚的怨恨。后来,宣帝近臣太仆载长乐上书告他平时语言不敬,遂免为庶人。后又因发生日蚀,有人上书说是由于杨恽骄奢不悔过所致,宣帝便将他逮捕入狱,并搜出他写给孙会宗的信,于是判定大逆不道的罪名,腰斩。其妻子被流放到酒泉(今属甘肃)。同杨恽友好的官吏,包括孙会宗一律罢官。本文是作者因胸怀不平,嬉笑怒骂,遂发为文章。表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敢于向权贵挑战的性格。历来论者以为有其外祖父司马迁《报任安书》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学习重点】理解形散神聚的结构特色,掌握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表现思想品质的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及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导析举要】一、本文是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叙事散文。作者早年因“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于1902年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本文作者林觉民就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相似文献   

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往往陶醉于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激赏那些能够再现山水佳境的文字和绘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秀丽清新的山水小品。文章所写的是浙江自富阳至桐庐这一段富春江上的山水之美。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出游的美好环境:天气晴好,山光水色更加明净。这样,景物也才看得更为真切。“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则是说明作者是泛舟江上,心情闲适,不是匆匆赶路,而是流连山水。观景点是在江上舟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画境之中,也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画境。“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11.
一、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阅读199页注①,就知道是答复刘一丈的信。刘是作者宗臣父亲的好友,所以作者称他“丈”,尊为“长者”。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二、本文最主要的部分在哪里呢?在第二段。这是揭示主题的重点部分。作者刻画无耻之徒奔走权门,一边乞  相似文献   

12.
导读设想: 一、司马光的来信纷繁冗长三千余言,而王安石的答书却只有三百多字。这么短的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容量呢?这是导读的重点。二、从表面看,答书的用词是很客气的,但作者与司马光分歧的实质和矛盾的不可调和却毫不含糊地指出来了。这是导读的难点。三、学生在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四十几篇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外,其余的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对他们来说,已是粗知的。教学宜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加强朗读练习、积累和巩固文言文的感性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根据别人口述写的篇幅不长的记叙文,开头单刀直入,下笔点题,由于作者写的是闻名世界的民主革命家,所以对主人公的称呼上,是特别注意口吻。为了避免口述中单调,除正面记叙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设想《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散文创作的精品 ,是一篇文气说理俱佳的古文。学习这样的文章 ,重点应放在“读”上 ,通过“读”去感受文章气势的豪迈 ,通过“读”去体会苏辙说理的精妙。学生以“读”为主 ,教师就应在“导”上做文章 ,在“导读”上下工夫。二、导读设计(一 )引导学生体会 :这是一篇成功的自我推荐信1.解读题目 ,明确写信的背景和目的。明确 :“枢密”即“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 ,掌管军事大权。“太尉”本为秦时官名 ,是最高军事长官 ,宋代的枢密使就相当于秦时的太尉。“韩太尉”指的就是枢密使韩琦。“书”即信。…  相似文献   

15.
犤原诗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hēiyúnfānmòwèizhēshān白雨跳珠乱入船。báiyǔtiàozhūluànrùchuán卷地风来忽吹散,juǎndìfēnɡláihūchuīsàn望湖楼下水如天。wànɡhúlóuxiàshuǐrútiān犤注释犦望湖楼:又叫先德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醉书:酒后所写。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翻墨:打翻的墨汁。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像蹦跳的珍珠。卷地风:卷在地面翻卷的大风。水如天:水面像蓝天一样明净。犤译文犦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阵疾…  相似文献   

16.
小女孩米娜从来不看书——她讨厌所有的书!  相似文献   

17.
一、抓住“印书”,学第一段,了解“国情”第一段主要写印书——由于书店不敢出版发行进步作品,鲁迅先生就掏钱印书,托人代售。学这段要抓住鲁迅为何自己掏钱印书,书店为何不敢出版发行?借以了解国情。那是193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进步书籍检查很严,哪家书店出版进步书籍,就遭到封闭。青年人要想读进步书籍也很困难、危险,一旦发现,就被逮捕,甚至杀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青年的渴求,鲁迅先生只好自己出钱印书,并委托日本人开的书  相似文献   

18.
一、本文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史传体人物传记,它主要记述了博鸡者的为人和主要事迹,刻画了博鸡者的高大形象,最后以评论作结,点明写作目的.二、文章开头用极简洁的文字勾勒了博鸡者的为人:“素无赖”,“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还“任气好斗”.乍看,博鸡者简直无耻下流,面目可憎.随之,作者用较长篇幅叙述了袁州太守的冤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年制第八册32课、六年制第十册19课),作者构思独特,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空行标段眉目清晰,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根据这些特点,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导读,从而对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训练。 (一)结尾入手,直捕中心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看谁能在文中准确找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20.
对刚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本课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他们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知之甚少,对词的形式特点、课文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意义及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也难于理解,因此,教学本课要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