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美术与犍陀罗·印度美术──早期敦煌美术受西方影响的二三个问题顾虹译宫治昭著刘永增校前言敦煌为中亚之门户,它位于中亚的东端,位置十分重要。无需赘言,自古以来它是连接中原和西方的交通要地。佛教和佛教美术发源于印度、巴基斯坦,如果说它是经中亚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06,20(5):1-15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北朝石窟禅窟和中心柱窟,并比较印度、中亚以及中原地区同类洞窟形制的异同,探讨了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源流问题.阐明了敦煌石窟在接受了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下,继承了河西佛教艺术的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艺术肇始于十六国时期,早期受南北分裂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佛教北统色彩。隋统一南北后,大力推行佛教,标榜“圆融”,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向民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敦煌莫高窟在这时从内容到形式也出现新的转机,展示出她的时代风貌,在敦煌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隋代艺术上承北朝艺术之源,下开唐代艺术之风,以新的壁画内容、新的表现形式和与中原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构成其时代特色。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前中后三个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其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表现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无与伦比,人所共知。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佛教为主干,而佛教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也有闻名于世界的佛教石窟——阿旃陀,所以当人们讨论敦煌艺术时,常常把这两个中心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拉在一起。例如巴·格雷先生就曾经指出:印度对敦煌的影响,初见于魏代的壁画——突出男性刚健之点是其特有的形象。本·罗澜教授也曾把阿旃陀的艺术,称作是“印度地区性”的艺术。他并且认为这种地区性的艺  相似文献   

6.
1999年新疆库车县新发现了阿艾石窟,通过对其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绘画技法、历史背景等的分析研究,发现阿艾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艺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对敦煌佛教艺术西传有了时空方面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8.
外道形象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广泛见于印度、中亚、西域、汉地艺术当中,其外貌特征是传统的婆罗门人物形象。我们注意到,佛教艺术中的外道形象多为男性婆罗门形象,相对而言女性外道在佛教艺术中出现较少,故长期乏人关注。但通过仔细梳理敦煌壁画,可以看到在降魔成道图、劳度叉斗圣变、报恩经变等绘画中有特定的外道女性形象。颇为有趣的是,敦煌壁画中女性外道的形象前后有变化,早期是中亚西域式青年美女和婆罗门老年丑妇人形象;至唐代则基本以汉地贵妇人形象表现,同时在壁画中也有将外道婆罗门女性画成胡人女子的形象;西夏降魔成道图壁画中则是西夏贵夫人和魔女形象。总体观察,画家在处理外道女性形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化是主要的线索。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实是受汉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对女性女德标准规范的左右,同时汉人社会对外来女性的文化偏见,导致汉地包括佛教艺术在内的历史形象资料中对外来女性艺术表达的歧视现象。透过敦煌画中外道形象的表现手法,不仅能看到汉文化中外来艺术转变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受偏见文化影响下的歧视性艺术。  相似文献   

9.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11—18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2015两岸敦煌佛教艺术文化研习营"在敦煌莫高窟开营。此次研习营主要以实地考察和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即上午考察石窟,由敦煌学专家实地讲解典型洞窟;下午专家授课,由石窟考古与艺术领域的专家讲授石窟考古、图像艺术及佛教史等方面的内容;晚上学员分组讨论。专家们的授课内容以敦煌石窟为主轴,连贯印度与中亚石窟,使学员们从更宏观的视  相似文献   

11.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透视[印]谭中著包菁萍译谭中校也许可以这样说,敦煌的发现人是印度官员斯坦因,是他将敦煌的盛名传播到世界各个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欧洲、北美、日本及世界其它地方兴起了研究敦煌文化艺术的热潮,然而在印度─-这个与敦煌关系最密切的国度...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相关文献证据,通过考察敦煌莫高窟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壁画以及最早记载敦煌佛教痕迹的一枚东汉汉简,探讨了敦煌佛教发展过程、阐释了莫高窟佛教艺术风格的流变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相似文献   

15.
敦煌传统文化与武术李金梅,刘传绪,李重申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贯通亚欧非大陆的必经之地。伴随丝绸之路商旅使团的东来西往,中西文化得以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交流,汉文化远播中亚、欧洲等地区,而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东入我国。特别是佛教...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探讨南方佛教的发端、兴盛 ,进而讨论了南京栖霞山石窟的开凿和艺术风格诸问题 ,并比较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唐以前的艺术源流和风格 ,从而得出 :莫高窟艺术继早期西来影响之后 ,西魏时开始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 ,此影响历北周、隋至唐 ,从而使莫高窟艺术出现了唐代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佛传故事图像是佛教美术史上最普及化的题材,而随着佛教的流布,两千年来亚洲南北各地,均留有不同选题与风格的佛传。其中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为宋代的作品,却与传统汉式的佛传风格大异其趣。本文首先叙述佛传在印度、中土的起源流传和印度与中土八相成道图像遗例在选题与风格的差距。其次讨论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的选题与风格,从而追溯此图像所蕴含的印度笈多、波罗风格以及吐蕃、中土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龙图像是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亦是敦煌石窟中常见的绘、塑题材。龙的观念在中华民族中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敦煌艺术是一种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因此研究敦煌莫高窟中的龙图像,尤其是研究早期洞窟中的龙图像,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教艺术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敦煌佛教艺术的多样性──新德里国立博物馆的中亚收藏品[德]查雅·哈斯奈尔著杨富学译斯坦因爵士(SiraurelStein)于敦煌石窟所获的艺术珍品为佛教艺术史增添了诱人的一章。1879年,匈牙利地质学会会长洛克齐(L.deLoczy)教授曾造访这些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