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是筋骨,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只有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既具有规模发展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但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涵养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导致区域差异性丧失,形态多样性匮乏,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弱化,历史传统和个性特色消退,城市面貌竞相趋同等问题.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差异     
程见闻 《高中生》2010,(12):38-39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传承文化,了解文化的差异性才能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多了解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城市空间与地区空间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因其是当代市民赖以生存的基本开放空间,也是承栽更多人各种活动的高效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城市文化的观点,对地区文化发展条件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复合性、多样性的分析,指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区域文化总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文章认为,要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区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与评价武汉城市文化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武汉城市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指导原则与战略愿景,并尝试性地建构起武汉城市文化多样性保护系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精神的向往、对生命多样性存在方式的渴求,是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物欲化负面效应所进行的文化反叛.由于旅游业与人的精神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文化精神内蕴的开发利用.在此背景观照下,寻求安顺旅游业的发展之魂,便是将其富含生命意义的三个独特性及三个独特性所内蕴的生态哲学观念加以发现和展现.使安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最终能够被操作成满足现代人精神和闲暇生活需要的一处独特驿站.  相似文献   

7.
文化空间是群体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特定的实践方式而创造出的文化氛围,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实践范围的"文化场"。文化空间是文化研究新的维度,以文化空间为视角,通过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耦合,探寻荆楚多样性特色文化的空间分布,在传统与现代、群体与地理、文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探析多样性特色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长年担任高中年级班主任的实践中,我逐渐对“文化生态“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生态“这一观念包含着对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的尊重.这一术语力图标识群体成员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界中,文化多样性表现在人类社会中,两者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早已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是它们协同进化的必然产物,它们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繁荣。生物物种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源泉。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稳态延续的根本保证。只有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相互耦合,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内容。襄阳市把三国文化当作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曾经隐居襄阳古隆中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历史人物诸葛亮自然就成了塑造襄阳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应围绕"诸葛亮文化"展开襄阳文化战略规划建设;延伸"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亮点的宣传;塑造"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城市个性建设。襄阳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诸葛亮形象的作用,就需要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环境设计、公益广告设计诸多方面,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性的安排,便于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中,突显诸葛亮形象与襄阳城市形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埃及 ,不仅创造和辐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且吸收与融汇了其他文化。埃及在它几千年的历史中 ,起着融合与创新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作用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要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诚然,化的发展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然而决不能忽视化研究对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化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化批判精神必须是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是实践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富有批判性的化研究能把新问题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当作不可替代的任务,使化研究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5.
陆育红  齐鸣 《海外英语》2011,(10):279-280
Culture study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acdamic fields, no matter what you are involved in is literature study, social study or the image study. People more and mor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cultural phenomena. While to what is culture in nature, pepole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Compar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society, the nature of culture is illustrated in the paper, and it is furthered to analyze how to define the scope and object of the cultural study.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福州作为历代福建省首府,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规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到清朝为止的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东北民族在中国北半部建立区域性政权(北朝,辽,金)和大一统政权(元,清)的时间长达七百五十年,占这段历史进程的二分之一。东北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多元互补历史格局增加了新的因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蜀文化是四川西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老蜀族创造的文化。蜀文化包括三星堆文化期、十二桥文化期和战国文化期,也有学者认为其上限相当夏末商初。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该地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两种文化之间隔有高山大川,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尚没有夏和之后的商势力到达四川盆地的迹象,但以几种极具个性的器物来讨论,二者之间是有交流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文化必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既有积极意义亦有消极影响。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手段。对文化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获得新的体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多元性和和谐性辩证统一、稳定性和变迁性辩证统一、传统性和现代性辩证统一的特性。文化的精华在于思想,在于理念,在于精神。先进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重点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