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其译介的主要障碍是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基于图式理论进行《道德经》英译研究,探索中国典籍英译的新思路,提出典籍英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言知识功底,还要抓住"文眼"、"文脉",充分调动认知图式,彰显审美追求,达到解读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目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英译者王义静、王海燕和刘迎春教授进行访谈,本文探究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之《天工开物》英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翻译该部科技典籍的几个重要因素,并邀请三位译者对科技典籍和《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的翻译和出版进行了评价。希望本访谈能够对国内译界开展中国典籍的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藉由翻译西传是学界鲜有问津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音乐典籍、儒经乐论的西传、音乐民族志以及中国音乐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中追寻翻译的踪迹,并由此梳理国乐对外译介史,指出译者的认知水平、身份与动机、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中国传统音乐译介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应依靠"以史为鉴,主动译介"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格言诗是藏族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译《萨迦格言》对传播藏族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以文化传播学为理论基础,辅以语料库翻译学的技术手段,对Davenport(2000)和李正栓(2013)两部《萨迦格言》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讨论二者在独特用语、理解与表达、显化与隐化及文化因素等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性或一致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不但有助于民族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能以民族典籍外译与外译研究的方式为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推背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但长期以来,此书的译介问题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在发现无名氏英译的《推背图》后,经详细考证,确定了译者为晚清时期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其底本为带有东海野人序言的明系版本。李氏《推背图》译本不但选本独到,诞生时间最早,还早于底本17年公开出版,从而形成了中国典籍翻译史上独特的"我生君未生"现象。  相似文献   

9.
《千字文》是我国重要的蒙学典籍,翻译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宏观和微观梳理《千字文》的德语译介传播,分析译本特点,并从译介模式的视角出发,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的影响效果,为中国蒙学典籍外译提供启示,以期更多的国学典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外宣翻译及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本文简要梳理中国典籍及主流文学作品中译外的历史发展轨迹,陈述译著为中华文化传播所做贡献,领悟到只有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有计划系统全面地得到译介。  相似文献   

12.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百余年的译介,在英语世界已有一席之地。通过梳理《孙子兵法》英译史,探究其译介模式,可以发现,在中华文化典籍对外译介中,译介主体宜选择熟悉源语文化的目标语译者;译介内容要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译介途径宜寻求目标语国家知名度和信誉度高的出版社;在译介受众方面,要注重读者反映,组织有效书评资源;在译介效果方面,要循序渐进。这些可以为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文娜 《黑河学院学报》2023,(9):109-111+132
作为道家文化精华,《庄子》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英文版蔡志忠漫画《庄子说》在海外的畅销为中华典籍对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学界对《庄子》的英译研究多以语言模态为主,而对其他模态构建英语语篇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以英文版蔡志忠漫画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视角,结合文字和图像模态及图文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翻译策略,旨在分析该译本的成功之处,以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提供借鉴,促进中华典籍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典籍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解决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该文以再语境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部分典籍为研究对象,用再语境化应用中涉及的改适转换方法来指导典籍英译,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符晓晓 《海外英语》2013,(7X):225-226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一代大师。30多年的国外学习生活经历赋予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在文学界及翻译界稳固的国际地位。该文以其生前翻译的诗歌为例,分析其创作后期所持的文化变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指出文化变译理论能有效指导中国文化对外译介,让外国读者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保存译本的"中国腔"。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其英译研究一直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不符合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不利于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湘西文化对外传播"为视角,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三个英译本进行解读,以期思考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传播与接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奥玄思,是一部艰涩、难读的古代典籍。大中华文库《周易》英译本通过补充原文缺失成分、显明爻位关系、具体化人名与地名的手段实践了明晰化策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可读性与可理解性的译本,这是大中华文库《周易》英译本的突出特点。研究在对译本中的明晰化策略进行归纳与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周易》英译中的明晰化从汉英双语转换角度为明晰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的语料,深化了明晰化研究;二,明晰化策略是产生清晰明了的可读性译本的必要手段。研究首次指出:明晰化可作为中文典籍英译实践的一种指导性策略,以此助推中文典籍走向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四个英译本的出版时间跨越了73年,它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英译的历史。借鉴拉斯维尔的传播学模式,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五个维度分析了《边城》英译本的得失,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农学典籍(含包括农学内容的科技典籍)外译与传播研究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回顾了译介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还从农学典籍的学科归属、学科地位与学科资源整合、译介要素、出版营销策略、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的未来,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译介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想,以期推动中国农学典籍更好、更多、更快地走出去,让古老的中国农学典籍遗产为构建人类农业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