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级女声》自2004年开播以来迅即在中国电视界刮起了一股超级风暴,得到了受众和一些电视业界专家的热捧,在《新周刊》揭晓的2004年中国电视节目榜中荣膺年度电视秀奖。人们为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在中国本土的成功移植欢呼雀跃,认为《超级女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秀场,电视媒介为我们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平等”、“参与”。  相似文献   

2.
赵鹏 《现代传播》2001,(1):110-111
近年来,大陆历史题材电视剧掀起一股“戏说”风,始作俑者大概是《戏说乾隆》(严格说是合拍片),市场反响热烈,竟一连拍了三部,一百多集。后来又涌出《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也拍了三部)、《还珠格格》(第一部,第二部)、《快嘴李翠莲》、《皇嫂田桂花》等,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戏说剧”以其浓重的市井气息,诙谐甚至还有少许幽默赢得老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大卖点,大牌电视剧导演趋之若骛。这类风格历史剧快要成为大陆历史剧的主流了,而那些源于历史,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虽然也有《雍正王朝…  相似文献   

3.
有一条规则最近几年正在中国电视界悄悄流行,这就是电视栏目的“末位淘汰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去年下半年《电视你我他》栏目被通知取消,就是因为收视率低。央视2005年第三季度节目收视率报告也显示,《华夏文明》和《地球上的故事》因连续两季度处于最低排名而遭淘汰,《军事天地》、《让世界了解你》、《电视诗歌散文》、《文化访谈录》、《小崔说事》等栏目,因收视率降低被“黄牌”警告。嗬几年《读书时间》、《朋友》等栏目停播,也是收视率惹的祸。据说这种“末位淘汰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因此,全国各地电视台竞相效仿,制片人如坐针毡,难以安宁。这种简单的处理栏目的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一“真实电视”亮相中国从2000年中起,欧美各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真实电视(Reality TV)”的流行风潮,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推出。如《老大哥(Big Brother)》、《阁楼故事(loft Story)》、《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等,目前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的《幸存者(Survior)》风头最劲,而且这股真实风正在登陆中国内地,2001年8月5号,中央电视台二节套目颇受欢迎的《地球故事》栏目也为《幸存者》节目所代替,而国内一个名为《走进香格里拉》的野外生存节目显然是《幸存者》中国版。“真实电视…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注意力经济"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电视近几年在中国电视业中的崛起.倍受广大民众和传媒业的关注。先是《快乐大本营》等栏目走红,接着投资拍摄电视剧《还珠格格》为电视广告市场重新洗牌,随后又推出“滚动新闻”,塑造“新闻不过小时”的新闻理念……湖南电视具有的不断创新的机制.使“电视湘军”成为业内和业外的学者都感兴趣来探讨并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冷静,但不冷漠──德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弗里德里希访谈饶立华编译德国的《时代》称他为“政治型主持人的纪念碑”,《日报》称他为“德国的可靠和魅力的象征”,《明星》杂志则称他为“德国电视的偶象”。长达40年之久在电视中露面,使汉斯·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成...  相似文献   

7.
解析国内的"真人秀"--兼评《生存大挑战》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2000年以来,“真人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它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其后,美国CBS的《幸存者》,FOX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更将这一新的节目形式推向了高潮。“真人秀”使收视率急速飙升,为欧美各大电视台创造了巨额利润。  相似文献   

8.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数字电视:要关注"发展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已经公布,这是中国电视(含广播)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除电视管理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宽带”、“机顶盒”和“数字频道节目”三部分运营部门在努力外,其他方面似乎十分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说明相关部门还没有注意中国电视数字化将会  相似文献   

10.
走马观花于当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古装历史剧,清代帝王戏无疑是最为惹眼的一类。那些已经作古几百年的帝王“寡人”,借着电视荧屏的亮光,着实红火了一把、不朽了一回。先前动辄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有正在热播的40集电视剧《乾隆王朝》,把大清基业值得留恋的“康乾盛世”拍了个滴水不漏。再加上“老皇帝”焦晃此前早已萌生退意,宣布《乾隆王  相似文献   

11.
电视语言是由电视画面和有声语言两大部分组成的。众所周知,有声语言在电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电视是视觉媒体,画面是电视的主体和基础,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主渠道。英国电影艺术家纳斯特.林格伦曾在《论电影艺术》一书中充分肯定了视觉在人们接收信息中的重要。他说:“对于极大部分的群众来说,印象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东西还是电视中的视觉部分,而且那些最有效果的影片都是一些先满足眼睛,其次才顾到耳朵的影片。”他这里虽讲的是电影.但也适用于电视。电视画面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意图的揭示,离不开有声语言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孙倩 《青年记者》2007,(7):43-44
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李咏以品牌价值5亿元蝉联冠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李咏在内的一些名娱乐节目主持人由于自身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仿佛一下子由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转变成了娱乐事件的制造。早前李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曾坦言自己“已经触到了央视的娱乐底线”。美国化传播学波兹曼撰写的《娱乐至死》一书认为,电视决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应是积极进取、明荣知耻的,否则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衰败。①电视起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化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所限制。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娱乐底线究竟是什么?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2,(12):40-41
“你可以伟大,你可以平凡,但你不可以变得麻木。”55岁的大卫·莱特曼和他主持的《莱特曼今夜秀》是美国深夜电视的传奇节目,莱特曼炙热的智慧和讽刺一切的风格也代表了当今美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5.
史博公 《现代传播》2001,(6):139-141
面向大众的政论片究竟应当“论什么”和“怎么论”呢?前不久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政论片《伟大的创造──创建文明城市巡礼》,给我们推出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式。该片首次全景式展示、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集《走向文明城市》:主要表现了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过程和成就。中集《塑造城市之魂》:主要记录了20年来人民群众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及各地的典型经验。如:张家港的“一把手抓两手”、天津的“好公仆”、青…  相似文献   

16.
电视,在众多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趁突出,越来越重要;电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电视出现的“三多”现象也越来趟使观众难以忍受。 一是会议新闻多。每天夜晚,打开电视,首先要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而每次联播中的会议新闻几乎占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时间。上行下效,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的会议新闻所占比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弄得观众们天天看那些“大官小官排排座,主席台上讲话者口芳悬河”的镜头,以致于老百姓三五天没看到某些领导讲话开会的镜头,就怀疑某些领导是不是犯了错误,被纪检部门“两规”了,或…  相似文献   

17.
杜鹃 《青年记者》2007,(11):33-35
2007年4月1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凤凰卫视专题节目《冷暖人生》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芝加哥国际电视雨果奖。《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说:“此次参赛选送的《华山挑夫》是《冷暖人生》最常态的一集,打动评委的并非是那些挑夫多苦多难,而是他们内心光亮的东西,能突然点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麻木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林畅 《记者摇篮》2004,(3):31-32
很多人看完纪录片《英和白》之后都有种“言说从非所道,所道尽在无言”的感受。通篇并没有解说词、没有后期音响创作、没有任何电视特技手段的效果的运用,那些华丽词藻、惟美镜头、做作的后期音响效果等电视手段在《英和白》面前显得浅薄无味、苍白无力。那么,《英和白》究竟靠得是什么法宝赢得了受众的共鸣呢?  相似文献   

19.
潘可武 《现代传播》2001,(6):125-126
200年11月6日,以一曲《卧虎藏龙》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出现在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节目中,因另一位嘉宾、国内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对他的先锋音乐做了10分钟的批评而在节目进行了57分钟后宣布退场,留下了主持人、观众与卞祖善完成了最后节目的录制。11月11日这期名为《谭盾走了》的节目如期播出,由此引发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一个广为瞩目的“媒介事件”。 11月13日,本刊在京举办了以此“嘉宾退场”为内容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