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语文课一强调训练,往往容易形成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忽视启发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味,课上得干巴巴的,使学生索然无味。 “以情动人”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以“语言”来达“情感”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体味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体现于一定语言形式之中的语言的特有的情味。“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叶圣陶语)要让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学得生动活泼,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启发学生感受语言的情味。感受语言的情味,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2.
邓萍 《新疆教育》2013,(15):104-104
语文课标中阶段目标要求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呢?  相似文献   

3.
王荣贵 《考试周刊》2010,(24):67-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谢萍 《宁夏教育》2010,(5):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青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胡三立 《小学生》2010,(8):49-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须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8.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千古真经”,它有利于学生使用规范语言,有利于学生积淀语感,有利于学生厚积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小学生是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想背诵、能背诵、会背诵,最主要的要建构背诵“三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说千道万,无非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理解语言的内涵.得到情感熏陶,并进一步感受语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的天职。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理解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汉语言的无穷魅力,热爱语言、陶醉语言并亲近语言,让学生品出“语言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语言味”主要体现在严谨准确的“理”味、生动传神的“趣”味、意蕴丰富的“情”味上。探寻“语言味”,可从以下三个途径去作尝试:删、改、换,对比中求“味”;知人论世,“同情”中求“味”;联想想象,“同境”中求“味”。  相似文献   

11.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但是,在当前一些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品读简单化,缺乏整体性,目的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采用的形式不恰当。针对种种问题,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法中的品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1.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课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人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内容的丰富多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魏孔鹏 《课外阅读》2011,(11):309-309,36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文中的词句让孩子在读书时感受普通人美好的心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孩子品读,研读中,透过文中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其在快乐中享受语文课堂这一精神大餐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不断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其次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已有教材,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来,全国上下都进行了深度的课程改革,重新修订了大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必须要以“品读语言文字”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歆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16.
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写出具体有个性的文章来,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一、让学生接纳感受 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受”,我没有直接向学生阐述“感受”这个抽象字眼的定义,而是从赏析着手,在对比中让学生自然理解并感受到“感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课前演讲”让学生分享一些古诗文名句,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语言品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有“咬文嚼字”和“上勾下连”的意识,注意古诗中“美与情”的融合。学生初步领略到了读诗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触摸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温度和生命。  相似文献   

19.
1.入乎其内:参与体验的情感共鸣。“入乎其内”,即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深入到具体情景中去,通过活动体验,亲身感受语言的现场感。如,专题之一“在演讲厅”,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词,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在模仿、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而教师的任务并不在于告诉学生何为“演讲”,“演讲”的诀窍是什么,而是作为一个语言现场的导师,为学生构建活生生的话语场景,让每个生命去参与和体验有生机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让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从读书实践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