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懂得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上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时,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2.
英国学校情感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锦宏 《教育探索》2003,2(11):94-96
情感教育是当下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欧洲情感教育研究组织认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是与认知教育紧密关联的,以促进学生的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等情感素质发展和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性技巧形成为归依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P.S.H.E课程(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和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课程,促进学生的“自尊”素质、“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英国情感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超越情绪训练,关注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全社会参与情感教育,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3.
曾洁 《成才之路》2014,(25):29-29
正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品德与社会》要求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一、积极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放松心情  相似文献   

4.
秦红 《现代教学》2007,(11):40-41
纵观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以下倾向:对学生身体健康关心较多,心理健康关心较少;对学生学业和智力的发展关注较多,非智力因素关注较少;思想重视较多,教育能力和师资缺乏等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我国学生承受着越  相似文献   

5.
闲暇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怎样认识闲暇教育及利用闲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极有必要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组织与实施闲暇教育。闲暇教育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直接和间接的意义上增进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新教育实验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一是新教育的社会性。新教育的宗旨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二是新教育的人本性。新教育主张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和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原理。但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家庭应如何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来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理论界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教育教学思想,无不渗透了人的学说,也就是在人性问题上持怎样的观点,往往会产生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如何实施良好的教育,关键在如何看待“人”,如何去发挥他的潜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马斯洛心理学理论要求有一种新的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马斯洛指出不仅要看到人是什么,而且也应看到人可以成为什么;不仅要看到人的表面和现状,也应当看到潜能。“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有两个不同的因素,第一,大多数的教育者并不是特别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他们让学生得到所需的知识,关心的是效率,用…  相似文献   

9.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落实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通过尊重、关心、牵挂,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热切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资本因素是一类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当今市场化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存在大量与学生受教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本失衡现象。社会资本的不平等对于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社会化处境、教育质量公平、乃至职业与社会地位获得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中国市场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必要关注社会资本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素群 《湖南教育》2005,(24):11-12
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末便被教育界摆在重要地位。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些心理困惑,摆脱了一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旧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新的心理问题又产生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及不期而遇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波及人的心灵,导致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学习任务的愈来愈重,家庭离异现象逐渐增多,纷繁复杂的社会影响,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伦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伦理教育包括网络礼仪,尊重知识产权,尊重隐私权,防止计算机犯罪、保障信息安全等内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守规范,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杜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信息伦理是传统伦理的延续和发展,信息伦理教育是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强调的是信息社会新的规范与责任,改变的是学生的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近年来社会、学校、媒体关注更多的是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较少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自分之二十的农村学生具有各种心理问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结构的变革,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日趋突出地显现。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要关注的有三个方面——受教育机会、补差原则和适合自己的教育,真正的均衡教育是适合自己的教育,而不是均等教育;均衡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体现学校和学生的特色;教育均衡与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同时,社会公平是保障教育均衡和公平的机制前提,教育的均衡和优先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相互动;要实现教育均衡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人才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落实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通过尊重、关心、牵挂,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热切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16.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应用,提出了关心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怀之间的关联性,并阐述如何建立起关心型学校、家庭与社会,从而在充满关心氛围的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共同培养具有关心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教育。当前,中学生普遍责任意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明白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从而关注国家、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中政治教师作为一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社会分层与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研究重视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探讨、突出教育地位获得因素的挖掘、强调教育与农村学生社会流动关系的分析,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社会分层理论体系,探讨教育对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建构我国农村学生地位的获得模型,关注农村学生的内心感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找准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教育点、学生品德中的最佳教育点、学生与社会的最佳教育点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