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何题中有不少问题的证明都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的.这里,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角平分线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谈些思路.思路I过已知边上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延长此垂线段与另一边相交得全等三角形,例1如图1,在西△ABC中,∠ABC=3∠C,∠A的平分线为AD,BP⊥AD,P是垂足.求证:BP=1/2(AC-AB).证明延长BP交AC于Q.∵AP平分∠BAC,且AP⊥BQ,∴Rt△APB≌Rt△APQ.∵∠1=∠2,∴∠ABC=∠1+∠3=∠2+∠3=(∠3+∠C)+∠3=…  相似文献   

2.
成果集锦     
成果集锦一个“平面一点型”三角形不等式定理设△ABC的边为a、b、c,其内切与外接圆半径分别为R、r,P为平面内任一点,则(1a+1b+1c)(PA+PB+PC)≥(25+6rR-rR-r)12(△ABC为正三角形,P为其中心).定理的证明需用如下事...  相似文献   

3.
第一试一、选择题1.在△ABC中,若ctgAtgA2+ctgBtgB2+ctgCtgC2≥1,则△ABC的形状是(  ).A.任意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2.已知x,y∈R,且3x+5y≥3-y+5-x,则x与y满足(  ).A.x+y>0  B.x+y≥0C.x+y<0  D.x+y≤03.已知P是正方形ABCD所在空间任一点,则PA2-PD2与PB2-PC2的大小关系是(  ).A.PA2-PD2>PB2-PC2B.PA2-PD2<PB2-PC2C.PA2-P…  相似文献   

4.
关于勃罗卡角、点的两个关系式河南石油勘探局职工大学张永召如图,P为△ABC中一点,若∠PAB=∠PBC=∠PCA=α,则P点称为勃罗卡点,角α称为勃罗卡角.定理1设α为△ABC的勃罗卡角,则1sin2α=1sin2A+1sin2B+1sin2C.证明...  相似文献   

5.
用构造法解立体几何题9例兰州市二中杜丕伶一、构造长方体例1.如图(1),PD⊥矩形ABCD,且PD=AB,求平面PAD与PBC所成的锐二面角。分析:由已知可得线段PD、AD、CD两两垂直,可以此为三度构造长方体如图(2)。显然平面PAD、PBC各是侧...  相似文献   

6.
重叠原理 设两个同类量A、B,其重叠部分的量为C,则A、B两量的总量V=A+B-C(重叠部分只计一次).有些数学问题用重叠原理来解,显得新颖巧妙,简捷明快.一、直接应用图1例1 如图1,两个半径为1的14圆扇形A′O′B′和AOB叠放在一块,POQO′是正方形,则整个阴影图形的面积是  .(1998年希望杯初一赛题)解:由重叠原理S阴=2S扇AOB-S正方形OPQO′=π-12.例2 如图2,Rt△ABC,∠ACB=90°,D、E点在AB上,AD=AC,BE=BC,则∠DCE的大小是(  ).A…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建立“P—Q—R”法,借以证明研究一类不等式,尤其是研究三角形不等式[1][2],张瑞蓉老师在研究该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定理[3]: 本文提出与P+3Q≥R等价的四个三角形不等式链:(Ⅱ)、(Ⅲ)、(Ⅳ)、(Ⅳ). 定理1a,b.c为△ABC三边,则注意到(b+c—a)=P—2Q+R,此时,定理 1不等式链(Ⅰ),又可写成为(Ⅱ): 定理 2在△ABC中,有 3(-P—2Q+R)≤-P+R ≤(- P+ 6 Q+ R) ≤3Q<P+6Q—R,(Ⅱ) 显然,(Ⅱ)包含的 10个不等式均可化为 P+3Q …  相似文献   

8.
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构造内心,利用内心的性质,常能使解法简捷.例1已知△ABC中,AB=AC,∠A=40°,P为△ABC内的一点,∠PBC=50°,∠PCB=30°.求∠PAB的度数.图1解如图1,过A作BC的...  相似文献   

9.
成果集锦     
成果集锦编者按本刊1997年第1~2期发表了赵临龙老师推广斯坦纳关于“三角形具有等平分线的角对等边”的定理作出的如下猜想(以下简称赵-猜想):图1在△ABC中,等长分角线BD、CE交于P,延长AP交BC于Q(图1).1.若AB·PC+AC·PB,则A...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对于这个定理的证明,除了课本所介绍的外,还有其他的证法.看一看,以下证法你能想到吗?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法1如图1所示,过点A作AE//BC,则∠1=∠C.∠B+∠BA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而∠BAE=∠BAC+∠1,所以∠B+∠BAC+∠C=180°(等量代换).证法2如图2,过点A作ED//BC,则∠I=∠B,∠2=∠C.而∠1+∠BAC+∠2=180°(平角定义),所以∠B+∠C+∠BAC=18…  相似文献   

11.
分析法与综合法教学小议陈全顺在平几教学中,按照几何证明中推理思路顺道的不同,基本证明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1、分析法。它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己知”的推理过程。例如: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取AE=AB,作EP上AC交BC于F(如图1...  相似文献   

12.
勾股定理及其过定理是几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定理,它们在解题中应用比较广泛.现举几例说明它们在几何解题中的综合运用.一判断三角形形状例1如图1,在△ABC中,AD是高,且AD2=BD·CD.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证明在△ABD和△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D2+AD2,AC2=AD2+CD2AB2+AC2=BD2+2AD2+CD2.AD2=BD·CD,AB2+AC2=(BD+CD).即AB2+AC2=B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ABC为直角三角形.二求角度例2如图2,ABBC,CDA…  相似文献   

13.
一个应用广泛的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善和 《数学教学研究》2000,(1):41-42,F003
设x、y、z是任意实数,A+B+C=π,则x2+y2+z2≥2xycosC+2yzcosA+2zxcosB.(*)证 注意到A+B+C=π,将不等式(*)移项、配方、整理,该不等式等价于(x-ycosC-zcosB)2+(ysinC-zsinB)2≥0.上面不等式显然成立,故不等式(*)成立.不等式(*)揭示了任意三个实数x、y、z与满足条件A+B+C=π的三个角A、B、C的余弦值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在解题中灵活地运用这个不等式,可使有些证明难度较大的不等式获得简洁、巧妙的证明.例1 在△ABC…  相似文献   

14.
在单位边长正方形内ABCD内任意放置n个点P1,P2,....Pn记入(P1,P2,....Pn)=min{|pipj|i≠j,i,j=1,2...n},λ^*n=sup{λ(p1,p2,...pn)|p1,p2,...pn是正方形ABCD内任意n}。文献「1」中指出λ3-λ10的精确值尚未确定,「2」中证明了λ=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设M={(x,y)|y=12x+13},N={(x,y)|x3+y4=1},那么M∩N=().A.MB.NC.{(12,712)}D.{(2,43)}图12.如图1,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沿...  相似文献   

16.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推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α和顶角β有如下关系:α=90°一1/2β.对于一些与等腰三角形内角有关的几何问题,利用这一关系,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1如图1,在西ABC中,ACB=70°,AC=BC,点P在ABC的外部,且与点C均在AB同侧.若PC=BC,求APB.例2如图2,已知ABC=100°,AM=AN,CP=CN,求MNP.解在AMN和CPN中,例3如图3,在HBC中,AB=AC,D是AB上一点,延长CA到E,使AE=HD,延长ED交BC…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题 1.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P.若AP:PB=3:1,,则CD等于 2.如图1,CD是O的直径,AB是弦,AB⊥CD,垂足为E,如果CE=2,AB=8,那么ED=_,O的半径r=_.(江苏省徐州市) 3.如果O的半径为5cm,一条弦长为8 cm,那么这条弦的弦心距为 cm(安徽省) 4.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如果∠A:∠B:∠C=2:3:4,那么∠D= (吉林省) 5.如图 2,BA是半圆O的直径,点C在O上.若∠ABC=50°,则∠A= (吉林省) 6.如图3,AB是O的直径…  相似文献   

18.
对一道竞赛题的探究陈桂芳(兰州市四十四中730070)题目过∠A内一定点P的直线与这个角的两边交于B、C两点,问1PB+1PC何时取到最大值.这是一道美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其解法已在多家刊物上出现,即PA⊥BC时,1PB+1PC取到最大值.本文从这一...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解题中,有些题目用常规思路去做很繁琐,但巧妙构造三角形,便可得到简洁解法。 例1.己知△ABC的三个内角 A、B、C满足A+C= 2B,求的值。 (1996年全国高考题) 解:∵A+B+C=180°,由A+C=2B,得B=60° 而cos=105°=,cos15°= 易知+ 构造△ABC,如图1,使A=105°,B=60°,C= 15 °从而cos= 15°,从而 cos= 例2、求值sin~210°+cos~240°+sin10°cos40。 (1995年全国高考题) 构造△ABC,如图2,使B=10°,C=50°,A=12…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文〔1〕中给出的不等式:ctgA+ctgB+ctgC≥2Rr-1,(1)(式中R、r分别为△ABC的外接圆和内切圆的半径,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BC是正三角形)轻巧地导出了Weisnbock不等式和Kooistra不等式的新的下界.定理1若△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