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疆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大致上可分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汉代至清代。最早对新疆地名研究可追溯到汉代的《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述了张骞入西域的片断。对西域作系统论述的还是以《汉书西域传》为先导。此《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方位四至,民族地理等情况。可以说它是后来各史《两域传》之蓝本。另外,汉代还有张骞撰的《出关志》,记有许多新疆地名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2.
"伊宁",当地民族语称"固尔札",这个地名的起源,并非起于清代,并非源为准噶尔蒙古语,而是起源于唐代通行西域的商业用语,古波斯语中亚方言粟特语:"苦日则儿—金乳香",陆路香药贸易衰落后,粟特人或突厥人将其讹变为"固勒札—花园",到清代再演变为"固尔札—盘羊"和"金顶寺"。海努克的起源亦非准噶尔蒙古语,而是粟特语:"哈纳努克—银房子",准噶尔时期演变为"海努克—犏牛"和"银顶寺"。  相似文献   

3.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对《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中几处地名释译不妥之处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匈奴人语言所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古汉语中古拟音做为语音基础,主要以《蒙古秘史》为参照,对部分匈奴语单词、词组、短语和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秘史》语言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现象方面与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匈奴语十分近似。所以,匈奴语属蒙古语族的可能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6.
张穆所著《蒙古游牧记》是较有系统的蒙古史地著作。该著作资料翔实,是一部博览群书互相引证的佳作。但因为时代背景、个人知识所限,做出不少误引误考,本文就《蒙古游牧记》同治六年版,根据清代盟旗地图等资料,试图对其地名、人名误引误考进行考证和纠谬。  相似文献   

7.
邓缵先援疆戍边18年,是一名清廉勤政的官员,民国新疆诗坛杰出诗人,也是民国新疆史地方志编纂事业的先锋.邓缵先编纂的《乌苏县志》和《叶城县志》,是他在新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援疆的重大实践成果,惠泽后人,具有持久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邓缵先是中华文化在西域新疆的杰出传播者,百年广东文化援疆的代表人物.邓缵先血沃西域的悲剧,昭显西陲文化江山构建的艰难、复杂和长期性,今日文化援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到近代过渡时期的重要语料,对研究唐代语法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文章运用穷尽式的统计方法,以《大唐西域记》中全部"故"字用例为考察对象,将语法功能同语体相结合,对本书中的"故"作定量定性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唐西域记》中"故"字的语体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有关地名翻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边疆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其他省份地名英译的区别,提出已有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的统一规范。出于时代发展和地名规范化的需要,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还须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政治层面把关,从"一体多元"与跨文化交际视角仔细考量,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地名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所经过的今内蒙古西部地方、地名进行研究,使彼时多数用蒙古语标识的地名能与今或蒙语或汉语地名有大致对应,从而使人们特别是研究者对康熙的此次亲征、与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关系更加清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彼时的发展有较明了的认识。笔者还对此次亲征的结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汉语方言音译地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古汉语方言中,有许多蒙古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地名。这些音译地名,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容,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及其语言互相接触、互相交融的结果,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蒙古人名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折射。它蕴涵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名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简要论述了蒙古人取名的主要习俗、蒙古人名的主要特点、类型以及结构等,揭示了蒙古人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呼图克沁”仪式产生以来,它就盛行于以鸟兰召村为中心的蒙古族村民中,是一种每年正月里祈福消灾的民间仪式活动。“呼图克沁”有不同名称,但经过解读和诠释,以“呼图克沁”命名比较符合本意。从它具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上可以看出,它具有神圣性,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信仰。但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它逐渐有了一定的世俗性。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世俗性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在它的功利性、娱乐性、商品性和随意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阿布都热依木·阿西木所写地名学之著《阿图什》在研究阿图什史地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学术评价,从自然地理条件角度研究《阿图什》地名,提出地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正意见.  相似文献   

15.
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的统一管理,打破了西域地区各个互不相属的城邦之国的界限,加快了政治及民族格局的重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化交流。统一西域后。蒙古统治施行“诸教并蓄”的宽容政策的前提下,伊斯兰教由西向东不断地扩展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多种语言字并行的基础上形成了察合台。察合台的形成、使用、发展与普及,对于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广大畏吾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是文化资源大区,这已是共识。但究竟有什么文化资源?又有哪些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需要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术性筛选、梳理,从中找出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由于文化资源存量和分布的特殊性,文化资源的筛选、梳理不得不经历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挖掘过程,然后再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性结构整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蒙语授课中小学存在“生源萎缩”现象,并有日益蔓延趋势,这将对民族文化传承十分不利.其根源主要在于蒙语授课中小学文化资本的缺失有关.因此,增加、提升蒙语授课中小学文化资本是缓解“生源萎缩”现象,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主要路径.鉴于此,要打破蒙汉学校“二元教育体系”,超越蒙汉合校和一体化,建立蒙汉学校教育合作交往机制,这样既能提升蒙语授课学校的文化资本,也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蒙语授课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地方教育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本文根据笔者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基础,结合笔者在内蒙古蒙语授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强调应结合当地特点,在"做"中"学".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靖本蒙古文《三国演义》抄、刻本与满文译本、汉文原著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确定了240回《三国演义》蒙译本转译自嘉靖本满文抄本。继而,对国内外现存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收藏、分布情况及其典型的抄、刻本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略述了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翻译背景、译文特点以及在《三国演义》蒙古地区传播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