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装置可用来制取和收集氯气、二氧化氮气体、一氧化碳气体、氯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等有毒气体。若要制取氯气:往圆底烧瓶中加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课本(必修)(1996年秋)第一册第226页“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要求制取并收集一氧化氮.在学生实验中,必须将烧瓶中空气和氛的氧化物的混合物排尽后方可收集一氧化氮,排出的氮的氧化物污染实验室空气,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进达到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如下.操作方法是照图将一个气密性好并排尽空气的塑料包装袋扎在导气管上,用止水夹关闭通往收集装置的导管,发生装置中的氮氧化物和空气的混合物排人塑料袋中,待排尽后关闭通往塑料袋的止水央同时打开通往收集装置的止水夹开始收集NO气体…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步骤1.按附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实验开始前,先在大试管中用排水法收集好一试管氧气,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备用。2.在平底烧瓶中收集一瓶 NO_2气体并用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时可以观察到烧瓶内充满红棕色的 NO_2气体。此时气球处于自然松弛状态。3.用注射器将水注入平底烧瓶内,轻轻摇动平底烧瓶,烧瓶内的红棕色消失,NO_2气体变为 NO 气体。  相似文献   

5.
准备工作: 1 .制取氧气,用排空气法收集在干燥的三角烧瓶里,塞上橡皮塞,待用。  相似文献   

6.
氨气的产生、收集和溶于水的联合装置苏州市三中(215003)王云华高中化学第一册中,实验室制取氨气是用氯化氨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收集时氨气易外逸而污染空气.在做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若集气的烧瓶稍不干燥或封闭不及时,氨气则...  相似文献   

7.
提出人: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谢志详验证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詹汉英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实验l—8」,在制取氯气时,存在着一个问题:氯气的扩散,即收集氯气时的扩散以及制取所需的氯气后气体发生装置中残余氯气的扩散。怎样才能使氯气的扩散减少呢?笔者经过摸索,对此实验作了~点改进,使氯气的扩散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改进之处为:①烧瓶改用蒸馏烧瓶;②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间用一三通玻璃导管连接;③蒸馏烧瓶处的双孔塞中的一孔插入一长…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学的实验仪器十分匮乏,为了使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制取这两种气体时,我因地制宜地对气体收集的方式进行改进,采用密封向下排水法收集氧气和气球收集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直观性强,氧气进入集气瓶挤出水和二氧化碳进入气球鼓胀了气球,增强了乐趣。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全日制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中氨与水的反。实验如下所述: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立即倒置烧瓶句话说明了前面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口时,圆底烧瓶口不是向下的,这样操作是不妥,因为空气的密度是1.293g/L,氨气的密度是0.771g/L,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①若边制取氨气边做上面的实验,用向下排气法待圆底烧瓶收集满氨气后,拿出导管,圆底烧瓶口要仍然朝下,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紧,移至铁架台上固定,按教…  相似文献   

10.
当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 ,实验无明显现象发生 ,直观性差 ,如何将这个无形的事实来进行有形的体现呢 ?结合近年来综合复习指导中有用洗气瓶集气的题型。本人将排气法收集气体进行了归纳和抽象。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是用ρ小 (ρ密度 )气体排去ρ大 气体 ,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是用ρ大 气体排去 ρ小 气体。排气法收集气体的关键是气体的 ρ大小和排气时通入气体的方式。将不同 ρ的气体的排集进行抽象扩展或凡是具有流动性的物质 (主要指液体和气体 )混合时无明显变化 (主要指发生化学反应和互溶 )时 ,在被排被集时道理基本相同。用水代…  相似文献   

11.
(1)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实验前,在圆底烧瓶中收集一瓶NO2气体,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全一册第66页,关于启普发生器的适用范围有这样的叙述:“凡利用块状固体跟液体起反应制取气体,只要反应不需加热而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就可应用这种仪器。”我认为:“而且生成的气体不溶于水”这个限制条件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启普发生器是用来制取气体,而不是用来收集气体的装置,气体的水溶性只影响收集方法,对于用什么容器制取并不发生很大影响。课本中所以这么规定,很可能出于这样的理解:只有产生的气体难溶于水时,才能维持球形漏斗和容器的球形空间部分的压强,使反应在启普发生器内随时发生,也可随时停止。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气体的水溶性影响着它在启普发生器内的制取,那末,在烧瓶内一样也会制不出来。况且,课文  相似文献   

13.
左丽虹 《考试周刊》2014,(59):139-13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是实验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气体的性质、收集气体的方法、初中化学中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要求掌握O2、H2、CO2实验室制取的原理、装置及干燥、收集的方法和实验步骤。二、内容概述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为:(1)化学反应原理;(2)收集方法;(3)检验气体方法;(4)反应和收集装置;(5)实验步骤;(6)注意事项。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固体或液体)\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决定的。初中只要求掌握下列两类反应装置:3.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气体的性质C根据气体是否溶于水和密度的大小,可采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详见表1。4.氧气、氢气、Th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详…  相似文献   

15.
1问题提出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5页演示实验1-7演示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演示效果,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反应开始后,再用塑料袋系紧在试管口,已有少量NO、NO2气体逸到空气中。(2)用塑料袋收集NO、NO2气体,不便处理它们,而且易使这些气体逸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不利于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3)对于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由于试管上部仍残留有空气,使产生的无色NO气体与O2反应,迅速转化为红棕色NO2气体,无法验证还原产物为NO气体,不利于课堂教学。2实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抓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采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 .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则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其反应原理用文字表示如下 :氯酸钾 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氧气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在牢记反应原理的同时 ,要记住氯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三种药品的颜色 .二、抓收集检验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该气体的性质 .凡难溶于水的气体 ,通常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 ,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又因为氧气密度…  相似文献   

17.
如图Ⅰ所示的装置.它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图Ⅱ所示的装置.它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相似文献   

18.
实验探究法解决问题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要求用下列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却没有看到气体的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探究法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受到了启发,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浓H2SO4H2C2O4NaOH溶液初中化学课本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两个实验只作了梗概的叙述,本文拟详述这两个实验的具体做法。一、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1.制备一氧化碳(1)取5克左右草酸晶体放入小烧瓶内,再注入25毫升左右的浓硫酸,按图1所示的装置装配好仪器。(2)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取一个集气瓶放入水槽中,先注入三分之二体积的水(留三分之一体积的空气),然后收集满一氧化碳气体(得到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用毛玻璃片盖好后上下…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铜和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NO 是用透明塑料袋收集,并观察 NO 与 O_2反应的颜色变化。利用教材上的装置和方法演示实验,一是试管内空气没排尽,NO 很快被氧化成 NO_2,NO 的无色很难观察到;二是实验完成后,气体不方便回收,NO会部分逸出,污染环境。针对教材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发现用如下装置制取NO 和验证 NO 的性质,现象明显且不污染环境,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1 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