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观止》迄今仍是一个较好的古文选本。从二吴编注以来,历三百余年读者不衰,到现在许多注译家为它精心注解或翻译,作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还有极少数词语古义还不易为读者所理解,这原因是:一注解不确,二注解不详,有鉴于此,故就该书疑难词语试释如下: 一、《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天  相似文献   

2.
《古文观止》十二卷,清吴乘权及其侄大职编。乘权字楚材,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事迹见本书吴兴祚序及《嘉庆山阴县志》卷十五。吴序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序里说:“今年春……,二子寄《古文观止》一编”。据此,可知这个选本至迟在这一年春天就已经编成了。“观止”二字,出《左传》。书名用这两字,意思是说:所选的都是尽善尽美的文章,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重叠式词语读音问题的考察,认为AA式ABB式AABB式注音在《词 典》中不够规范,应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重叠式词语读音问题的考察,认为AA或、ABB式、AABB式注音在《词典》中不够规范,应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中有“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的句子。对句中的“行”宇,我教课时读的xíng,但在一节公开课上却听执教老师读háng,我很困惑。请问:这里的“行”字应读xíng还是háng?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小学语文第12册,选入了杜甫《春望》这首唐代五言律诗中的名作。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明了“不胜”的词义而未标出“胜”字的读音。这样,因为“胜”不是生僻字,教学参考书也未作提示,教师一般不会留意它的异读问题,在教学时往往很自然地选择常见的第四声sheng。但在这首诗中,“胜”字的读音应以sheng为妥。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么一句话“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其中“长”有两种读音,一种读“chang”,一种读“zhang”,哪种读音更准确呢?历来说法不一,王力和朱东润先生都没有对此加以说明。仔细研读,笔者谨抒陋见,认为读“chang”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内容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文中描写渔夫的笔墨不多,只写了他深夜归来后与桑娜的对话,而在这段对话中四次出现了“哦”这个语气词。四个“哦”语气都表示感叹,但是音和义不尽相同,应根据句子中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日在辅导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时,发现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的“觉”字读音存在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0.
《江淮学刊》一九六四年第三期发表了吳孟复的《<古文观止>批判》。对《古文现止》的編輯意图和某些文章进行批判。摘要如下: 一、《古文观止》以“正蒙养”为目的,以宣揚封建倫理为中心。如《石碏谏寵州吁》中的“六逆”“六順”,从正反  相似文献   

11.
《穷人》一文中运用的叹词较多。准确地掌握这些叹词的读音,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好处。这里就对课文中“哦”、“嗯”两字的读音谈一点看法。“哦”在课文中出现三次。一,渔夫拖着湿淋淋的鱼网突然出现在桑娜的面前,这时桑娜正为抱回西蒙的孩子而忐忑不安,文章写出了桑娜的心理,“‘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这里的“哦”应读“ō”,表示桑娜惊恐的心理。二,渔夫回家后,桑娜把西蒙死了的消息告诉他,渔夫如闻霹雳,“哦?什么时候?”这里的“哦”应该“ó”,表示渔夫的惊疑神情。三、课文最后,“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相似文献   

12.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13.
近日教《听潮》一文,指导学生听朗读录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录音带),发现有一个字读错了。它影响面广,有辨正的必要。请看原句“拨刺着岩石的壁垒”,朗读者把“刺”读成了“cì”,其实这个字应读 là。从字形上看,“刺”和“刺”有细微差别:“刺”的左半部分是个“束”,中间封口,“刺”左半部分是个“朿”,中间不封口。教材上印的是“刺”  相似文献   

14.
一位同仁执教《桂林山水》,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把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全部读成“nga(啊)”,我认为值得商榷。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啊”的读音必须根据“啊”字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来判定,即“啊”字前面音节末尾  相似文献   

15.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苫蔽成丘”,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注释为“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课本把“苫”当作动词,把“苫蔽”看成动词并列短语,我认为这是错的,有辨正的必要。“苫”,原为名词,《辞海》释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并引《尔雅·释器》“白茅谓之苫”佐证。现在俗称草苫,用来覆盖茅屋或草堆。在“苫蔽成丘”中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学参考》2013,(34):15-15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家先知苟子在《劝学》中以“学不可以已”来告诫弟子们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只有“锲而不舍”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两千年以后,再度仔细研读这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我们可以有一些更细致、更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90年版)《诗经》二首《硕鼠》中的“无食我苗”,《教学参考》译“苗”为“水稻”。朱东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禾苗”苗者,《辞源》曰:“未扬花结实之禾”。由此可见,朱先生是直译其义,《教参》则是意译。笔者以为此处应译为“猎物”。查《辞源》“苗”字第四款:“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狩:冬天打猎。)据此,“苗”在句中又充当了“食”的宾语;可活用的名词。作:“猎物”讲。  相似文献   

18.
<正> 《水浒传》历来被说成是一部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副民反”的一次农民起义的小说。诚然,宋江领导的这次大集团起义确实给封建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创造许多奇迹,身怀绝技的英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人们所推崇,象武松、李逵、鲁智深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也被后来历代的农民起义者所效仿。但是,尽管他们打抱不平、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侠义行为被世人所仰慕,然而梁山泊不论从个人到集体都明显地存在着不足为道的“盗”的行为。 水浒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昏庸腐朽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对他们反奸抗暴的斗争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但在客观上,作者也同样对他们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了自然的描述。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水浒》中写的处处都是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占了十几处的大小山头,因而梁山泊内雄厚强大的武装力量也是汇合了华州的少华山、青州的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清风山、对影山,蓟州的饮马川.登州的登云山,涂州的芒砀山,寇州的枯树山以及黄门山等等这些山头的强盗人马。而从其加入起义队伍的成份来看,基本上是一个长期沉沦在社会最底层的由卖艺人、小商贩、黑店主、黑船户、刽子手、狱卒,剪径者,?  相似文献   

19.
"主问题"的核心意义,在于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课堂。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其切入点、落脚点理应是文本;问题的拟制要富于创意和启发性,表述要鲜明、简洁而对学生有吸引力。同时,针对不同的课文,主问题设计的角度是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20.
《古文观止》宋文中"不"字句出现频率较高,"不"字句有三种句式,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在陈述句中,"不"可放在名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助动词之前。在感叹句中,可分为四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V+而+不+ADJ",第二类为"主语+不可+VP+矣",第三类为"可不+ADJ+感叹词(哉或乎)",第四类为"不+者字短语"。在疑问句中,可分为三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不+谓语中心",第二类为"不+动词",第三类为"不有""不为""不容"。"不"既可以否定整个命题,也可以否定某些成分。在否定整个命题时,可分为三类:整体为动词性结构;整体为名词性短语;整体为介宾短语。在否定部分成分时,语义可指向主语、谓语中心词,也可指向整个谓语部分、谓语部分的补语、谓语部分的时间状语。总体上来说,"不"字句的语法功能在宋代已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