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稚爱非遗”园本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之一。“稚爱非遗”园本课程在丰富幼儿园教学资源、创新育人形式、培养幼儿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稚爱非遗”园本课程的实施与推广,幼儿园应当提高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探索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保护和利用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相关策略,为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与政策制度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资源的保证;与民族博物馆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手段;与民族乡镇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土壤;与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如何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用于幼儿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鉴于新疆具有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特点,本研究一是根据地区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内容;二是根据各民族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各民族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引导少数民族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采,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研究促进了教师、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传承"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对"非遗"文化的了解,需要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在实际操作中内化,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在我国的非遗保护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主管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公共性意识不够等。为使我国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政府必须转变态度和做法,避免使其功利化、加强有关非遗的基础教育等措施。面对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大力研究非遗的内在含义、分析其问题所在、探索其保护对策,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特色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少数民族为办园特色的幼儿园里,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从初步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风俗习惯,逐步发展到喜欢探索民族知识,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然而面对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师往往难以向幼儿直观、生动地进行引导、渗透。  相似文献   

7.
罗虹  曾艳 《早期教育》2011,(12):2-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方面是义不容辞的。我园从1996年起开展幼儿创造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方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创造性发展的特点,通过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及家园共育活动的实践,尝试探索适宜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区域的历史底蕴、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文明风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教育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学校可对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并通过“研究—培训—实践—展示—评价”一体化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不断完善非遗课程,探究有效的传承策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研究区域非遗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张超 《伊犁教育》2006,(1):7-11
根据地域特点,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索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中。鉴于新疆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一是根据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内容:二是根据各民族幼儿所生活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各民族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引导少数民族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园本教材。同时,也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了解新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何爽 《文教资料》2021,(3):158-160
本文在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美学价值,与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新内涵、新形式、新途径紧密结合,通过梳理传统优秀手工艺蕴含的文化之美、工艺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阐释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探索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途径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2.
<正>特色区域活动是指与别的幼儿园不同的,比较独特的区域活动。而我园所处的菀坪地区是一个移民之乡,来自全国180多个县市11个民族的移民陆续迁徙至此,各民族的文化在此交汇、积淀,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水乡小镇的文化特色,她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资源。我园正是利用这一地域特色创设我园独具特色的区域活动。  相似文献   

13.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4.
陈鹤琴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体系,从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园本课程、更新教育观念等方面总结陈鹤琴的中国幼教本土化思想,有利于在新时期继承、弘扬和发展幼儿教育本土化教学法,把民族幼儿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立场与心态是国家成功重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但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并不容乐观。以传统文化滋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重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仁不让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受众导向分析,探索利用"非遗"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科学采集,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及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是研究和发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学术路径。总结田野工作,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应注重实录手法,侧重其生命历程化,考虑平民视角、历史视角与整体视角,使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内容更加科学和丰富,使口述史体现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18.
林远贞 《亚太教育》2019,(12):36-36
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应是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不断探索,努力构建具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园本特色活动,方能走出一条彰显学园特色文化之路。学园位于祥芝古浮渔村,渔业产业、渔文化特色突出,为构建幼儿园园本特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陈松 《现代英语》2023,(2):111-114
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对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湛江地处粤西,经济相较落后,要凸显其文化内涵和经济特色,需要不断加大外宣力度。通过深入调研,文章主要分析了湛江非遗文化的外译现状及常用的翻译策略,探索非遗文化外译的有效路径,以期服务粤西经济建设,实现区域非遗文化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