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先后向大专院校输送学子3.58万名,其中有500名获博士、博士后学位,有近干名硕士及几千名研究生,一直声播遐迩,名震一方。因此,会宁被誉称“状元故里”、“博士之乡”。在高科技人才荟萃的北京中关村,就有200多名会宁学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出适应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整套经验,改进我们的工作,推动固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五月初,我处几名同志到与我地区毗邻的甘肃省会宁县进行教育考察。该县在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的条件下,积极而稳妥地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情况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会宁县和我地区同属“三西”的一部分,是全国挂名的贫困地方。不论自然条件,风土人情,还是经济条件、师资水平,都与我地区有不少相同之处。会宁全县四十三万多人口,八六年教育经费只有四百一十万元,按人口比例计算,教育经费远低于我地区任何一个县(如会宁的人口比西吉多十万,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如东县和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的甘肃省会宁县正式缔结为友好合作县,两县虽相距迢迢千里,但教育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同为"教育名县":如东高考成绩连续16年在全省领先,特别是近11年来连续在全省夺冠,高位运行.有道是:"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如东",道出了如东教育的闻名遐迩;会宁高考成绩一直名列甘肃省前茅,以"两北高考状元县"名扬陇上,誉满全国.二是间衍生出了神似的"教育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如东教育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怀着对如东教育的关注与神往,笔者年内赴如东县考察、交流、学习教科研工作,感想颇深,受益良多.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本次考察学习,笔者深深感到,会宁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直接影响着会宁教育的发展,加强会宁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会宁一中简介甘肃省会宁一中创建于1940年,是会宁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学,现为白银市市属重点高中.它位于甘肃中部地区当年工农红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会宁县城.全校设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50名;有150名教职员工,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75名、专...  相似文献   

5.
会宁教育腾飞的施足点会宁县教委牛郁贤会宁县是全省20个干旱贫困县和3个未脱贫县之一。全县33个乡镇,51万人口,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左右。会宁山大沟深,资源匮乏,气候干旱,“苦甲天下”。而就在这环境十分艰苦、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定位教育事业,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以来,会宁教育发展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一带五色·多彩会宁”战略布局和“会宁教育新十条”进一步落实,擦亮会宁教育名片,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然而,课本知识与内容多与学生脱节,学生无法真切的感知学习内容。我们会宁红军故事便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教育性,可以将会宁红军故事衔接于高中教育中,使会宁红军故事成为有效开展高中教学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8.
会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资源、红军长征的红色会师资源、尊师重教的金色教育资源。在会宁农村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借鉴、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在深层次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甘肃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0.
会宁一中     
闻名遐迩的甘肃省示范性高中会宁一中设在甘肃省白银市,创建于1940年。会宁一中曾多次受到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曾荣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甘肃省德育先进集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998年,该学校被教育部、  相似文献   

11.
会宁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其形成发展除了与会宁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人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当地方言对会宁民歌有着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会宁民歌独特基调、鲜明风格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尝试从会宁方言的视角,着重探究会宁民歌旋律、节奏、情感等诸因素与方言的特定语音、声调、腔调、节奏等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去会宁公园一向都是玩儿,从来没注意到公园的景色有多美,今天,我可要好好看看。①星期天,妈妈领我去了会宁公园。从正门走进公园,向前走几步就是一个大花坛。②花坛里的鲜花发出淡淡的清香,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它们形状各异,有喇叭形的,有鸡冠形的,还有猫爪形的……花香引来了蜜蜂、蝴蝶和蜻蜓。③蜜蜂忙忙碌碌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会宁县饮食文化别具一格,基于旅游者对旅游美食越来越注重地方文化特色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会宁县美食旅游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美食旅游所具有的优势,深层次探究其所存在问题,建议要发展会宁的美食旅游应转变观念,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联动、设计推出会宁饮食文化的专项旅游路线、加大会宁美食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进而提出关于会宁美食旅游商品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会宁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其形成、演变与会宁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宁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会宁人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而最直接地造就了会宁体裁独特、风格鲜明、旋律激昂的民歌形态。当地地理环境对会宁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有着最基本、最强烈、最稳定、最久远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探究会宁民歌风格、歌种、体裁、题材、情感等诸因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甘肃会宁当地农村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索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这些对策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当地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会宁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美好的意境,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会宁民歌与课文相协调、同步配乐朗诵会宁民歌,能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意境、格调和旋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会宁从隋代至清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纷争,社会历劫动荡,与靖远县历史沿革几经变迁,县域离合各异。关于会宁的历史沿革,《会宁县志》和前人已多有述及,然尚有争议和错讹处颇多,唯县域变迁前人尚未论及,今查之《水经注》、《中国历代地图集》等史籍及地方志,考订会宁历史时期的县域变迁,然又不得不述及前人已述的建置沿革。故本文从会宁治所的立废分合,民族战争及内附徙置等政治、军事、社会方面,考订历史时期会宁的历史沿革与县域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资源一直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大财富。作为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会宁,开发并利用其本土红色文化为教育学生的优势资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系统搜集、梳理会宁红色历史故事及人物事迹、革命轶事或趣闻,以此丰富、优化红色历史故事及人物事迹为文化教育资源;二是分类精选会宁红色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以此展示、突出红色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为文化教育资源。当然,从班级工作的角度,通过这两条途径开展高效的班级德育工作应更细更精。  相似文献   

20.
会宁从远古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靖远县历史沿革繁复多变,县域几经变迁。关于会宁的历史沿革,《会宁县志》和前人已多有述及,然尚有争议和错讹处颇多,唯县域变迁前人尚未论及,今查之《水经注》《中国历代地图集》等史籍及地方志,考订会宁历史时期的县域变迁,然又不得不述及前人已述的建置沿革。故本文从会宁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会宁治所的立废分合,民族战争及内附徙置等政治、军事方面,考订会宁的历史沿革与县域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