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计娜 《成才之路》2014,(20):91-9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变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的主人。为使“主人”这一角色得以真正确立,语文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使其愿学、爱学、乐学、会学,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而要让学生进入“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境界,就需要发挥情感的激励与调控作用。一、发挥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作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活动亦然,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和谐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与发展。语文教学应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语文教学之灵魂,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学习动力的激发,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染上了积极的情感色彩,那么学习活动就会走向有效与高效;倘若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情感因素,尽管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技巧,但却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有效;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学习,兴趣为先。我们只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习规律,使自己的“教”符合于“学”的规律,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什么是“学习”? 我国古代把“学”与“习”分开,各有其不同含义。《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学”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习”是指复习、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中庸》里把学习分成学、问、思、辩、行五个步骤的序列。后来也有人从情感、意志的描述,阐明学习过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提到的学习过程的三种境界:(1)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还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那么教学过程应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闫春红 《辽宁教育》2003,(10):43-44
“学习”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听讲和看书获取知识的过程。直到现在,大多数同志仍是这样看待“学习”。而我们新甘井子小学的领导和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认为,“学习”应包括“学”与“习”两个方面的意思。“学”是从书本和教师的语言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习”是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与“习”两种途径获取知识,不仅能更全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人们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学”与“习”的统一,《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是否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能否“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来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没有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是衡量课堂活动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我们要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语文课堂活动,努力探寻语文活动合适的、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母语教学的固有特点,比如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历国,就是一边生活,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这是典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即明显是针对单纯地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单纯地教教材,单纯地学知识。“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语文教学就应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巨大空间,应该以“在活动中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教学尝试,注重情境设计和活动设计,组织小组讨论与班…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时代、社会、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等密不可分,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未来。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角色需要哪些转变?应该如何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角色意识?本文将重点探讨上述问题,与读者交流。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色意识的转化。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方式的变革,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由“学”而“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课上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导、学、做、评、展”五个基本操作步骤人手:“导”指教师设计导学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指教师进行任务分工,促使学生合作探究;“做”指教师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评”指师生互动与评价,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展”指设计拓展训练,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整个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参与为主线,所有教学环节的编排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应在教师的教导和激发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个性化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自觉能动地经历并体验各种典型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建构语文知识网络,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得语文关键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看,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知识内容、实施条件等协调好“教”“学”关系,确保实践既有“教”的指引,也有“学”的表现,进而维持“教”与“学”彼此互进、一致联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爱学”、“会学”、“主动学”的现代学法。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施“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自主学”的前提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近、研究或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心理特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掌握“双基”、培养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主动发展的动力。所以…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与部分高中生谈心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原以为语文学习可谓是“吹糠见米”、“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但他们很快发现与理科学习相比.语文学习规律难寻.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这使学生感到眼前一片迷茫.内心产生学习无助感、无成就感。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这样的“适应值”及“转化率”。要提高这种“适应值”和“转化率”,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王丽霞 《新疆教育》2013,(7):149-149
所谓学习,“学”是指接受新知识,“习”就是指复习,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和记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不习,学习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会学。一、培养兴趣,让学生“要学”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是产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出来。1!建立感情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  相似文献   

15.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求知,主动发展。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对探究性学习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换角色,让学生以探索和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语文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小学语文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能够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充满着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探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8.
高桂英 《家长》2023,(8):115-117
<正>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是指利用语文课程中具有语文特性与教育意义的部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观念。在“语文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拥有基础的知识储备与语文意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通过主题活动掌握语文技巧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语文题材时能够找到、理解认识语文知识的途径,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提升。一、关注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寄语]“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乃语文学习之道,只有“得法”才会自己学习,“得法”是其根本。“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阅读,以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要使其“得法”,就应当致力于“学”在“导学”上下工夫。导学包括:兴趣、习惯、方法、技能、个人体验、感悟的眼界以及相关语文知识运用等的指导学习。有专家认为:着力于“契合”是属于教法一类,“学法”则应注重“效果”。因而,导学方法的设计,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能预见学生学习状态,并以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标准。此乃我们开设本栏目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陈芳 《成才之路》2010,(13):I0021-I0021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哌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在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我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让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