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母鸡》一文时,学生会认为作者先前很讨厌母鸡,在看到一只母鸡孵出小鸡,对小鸡那种负责、关爱的行为后,就不讨厌母鸡了。对此,学生要正确体会到作者在文中借母鸡表达出来的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精神的赞颂之情,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后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尊敬和赞颂。本文的语言直白自然,通俗易懂,京味浓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  相似文献   

3.
<正>【设计初想】《母鸡》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面小部分内容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面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四件事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  相似文献   

4.
<正>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连续编排了他的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皆为范本。这个单元中《母鸡》一文,前三个自然段,以先“抑”的方式,抒发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整段文字质朴简洁、生动形象,且极具画面感,轻轻松松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这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表达密码?四年级学生,又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联想到老舍先生的《母鸡》,欲扬先抑式:先交代对母鸡的厌恶,接下来写母鸡的讨厌之处,继而中间一转,自然过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下面转写对母鸡的赞扬。写母鸡对小鸡雏无私无畏的母爱:1.警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2.无私,自己饿肚子,把食物让给孩子。3.无畏,敢和黄鼠狼较量。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上海版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简介】课文根据老舍先生的散文《母鸡》改编而成。全文分成"讨厌母鸡"和"不敢再讨厌母鸡"两个部分,中间用"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连接。文章结构清晰,作者语言特色鲜明,不管是内容还是主题,都易于学生接受。【设计思路】作者对材料详略的处理颇具匠心。夸奖母鸡的部分重点写,为的是突出文章中心。批评母鸡的部分简要写,为的是既形成对比给人留下一个立体的母鸡形象,又不喧宾夺主。另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母鸡》人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的第四单元,是一篇略读课文。初读课文,似乎觉得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内容,先写母鸡令人讨厌,后写“我”对母鸡不再讨厌。先抑后扬,通过对比,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听一位教师教这篇课文,分析时,他提出的主问题就是:读完全文,你觉得母鸡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母爱是全世界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还是无界的,无论是人类或者动物世界里,母爱都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母鸡》、《再被狐狸骗一次》、《柱子上的母鸡》、《母狼的智慧》是一组歌颂母爱的文章,在阅读时要认真理解、深深体会母爱的无私。【设计理念】1.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升阅读能力。2.阅读中重视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整体把握中激发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辽宁教育))2007年第5期梁福忠的《惊天一问》.颇有感触。但作者最后并没有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未就《麻雀》一文的主题是“母爱”或是其它做出定论。笔者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此课的执教者刘老师在讲课中有所偏误,《麻雀》一文所强调的主题思想应该是“爱”,是亲子之情,而不是母爱。  相似文献   

12.
廖秘 《新读写》2012,(12):28-29
本文从银杏树的叶子飘落,联想到深沉的母爱,角度小而巧。文章以情感人,全文充满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不足之处是语言需要再雕琢一下,对母爱应该再多一些叙述和抒情,结构安,排上也可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下蛋,虽不为母鸡的“专利”;打鸣,却是公鸡的“专长”。人们养鸡,用之以司晨者虽有人在,但大都着眼于“蛋”,即是说人们虽用牝之“长”,却更重牝之“利”。倘若论功评赏,理当先母鸡后公鸡。殊不料,一幅题为《奖》的漫画中,四只大公鸡个个胸佩奖章,而生蛋不息的母鸡究被冷落一旁。在母鸡默无声息的呆滞里,我听到了“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呐喊! [开篇即入题,缘事而生,有感而发,引人注目。惜“殊不料”一转之后,表达不够充分。可改为:“殊不料社会上却有不公平之事,一幅题为《奖》的漫画作了深刻的讽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15.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内容,是老舍先生写的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  相似文献   

17.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编者将文题定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挣钱不易、给钱慷慨.是为母爱之深厚;支持读书、崇尚文化。是为母爱之深刻;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是为母爱之深远。擦亮了“深”这个题眼。必将进一步擦亮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8.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19.
<正>写作指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学写传记”。本单元编排了四篇文章作为“学写传记”主题的载体,这四篇文章是《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本单元文章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学习传记写作,  相似文献   

20.
暖和的冬天     
这篇文章围绕母爱选取了两个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来表现母爱的伟大,读来也让我们深受感动。文章把叙事时间定格在“这个冬天”,把叙事范围缩小到母亲关心“我”的点滴小事上,使得文章视角独特,选材真实,情感浓郁,感人至深。另外文章描写具体,生动传神。无论是开篇的送别场景,还是后文给“我”脱鞋的细节,都抓住了母亲的言行举止,传神地展现了母亲的爱子之情,并且还在行文中运用写景渲染,使得文章情韵更浓,读之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