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校本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成为极为热门的科研话题,论者之众,难以计数;论著之多,汗牛充栋.但到目前为止,对校本研究这个概念,人们的认识还是互有参差,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严谨的界定.不过,大家的基本共识却是趋向一致的,认为校本研究是在"校本"这一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校为本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科研形态,其本质是教育科研.因此,要探讨校本研究的内涵,必须先从"教育科研"谈起.  相似文献   

2.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研究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语篇连贯建构的影响。文章阐释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以一则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文章为语料,分别论证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如何建构其语篇连贯的,探讨隐喻、转喻和语篇连贯三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数学单位概念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儿童早期数学单位概念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数学单位概念的内涵;儿童早期对数学单位的重复性、单位大小与数量间的反函数关系以及单位选择合适性的理解;单位概念的发展与其他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研究既取得了诸多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仍需对数学单位概念的内涵,多个情境中儿童数学单位概念的理解,儿童数学单位概念的发展与其他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及意义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德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德国的跨文化教育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强调互动性,主张多语性,具有相当程度的普及性。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加强意识层面上的重视程度;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对策性研究;应加强以理论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第九届年会,11月4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名代表就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不同地域的教育问题和困惑等话题展开讨论。会上,上海市教委对上海教育的未来发展作了描述,即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均衡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特征,以国家的法律和教育基本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强调基础教育的六大发展目标,即教育工作者应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基础教育阶段各类教育高水平地普及;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总…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建设与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教育等公民社会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教育及相关研究中,这是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进步的结果。大学教育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承担重要责任。通过阐释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态势,分析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关条件,大学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探讨我国大学如何为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开展公民教育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政治、法制、经济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张;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15.3%,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三次使用“内涵建设”一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教育部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布局方面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后,需要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总体办学水平。可以说,内涵发展、内涵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话题和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教育质量是全球关注的核心话题,只是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质量指向的内涵存在差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所关注的教育质量以升学率为标志,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地区和学校秉持这样的质量观。在其后的发展阶段中,公平、均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受质量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永恒"性质制约,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开始提出"高位均衡""优质均衡"概念来解释质量与均衡的关系,试图既保持质量的核心地位又兼顾社会要求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成为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外语和二语、学得和习得经常可以互换,表示其内涵几乎一致,但实际上外语被包含在二语之中,仍以习得为主,学得被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该理论中的这两组概念,并对Krashen学得/习得假说提出质疑,之后指出“学得是有意识行为,习得是无意识行为”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难以界定;在外语教学条件下,外语和二语、学得和习得概念应明确区分;无意识习得不可能成为主流学法,而主动的外语学得思想才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当前西方教育学界热议、我国教育学也日益关注的话题.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在关系上,公民教育需要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反过来也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本身是个空壳概念,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可以是。语只有与学生这个认识主体、学生的发展实践建立关系并存在于这个关系之中时,才会获得真实的生命和内涵。学生的发展实践是形成语内涵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学生的发展实践,语概念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汉语母语教学中的概念,其本体是以文化素材体现人文精神的口语和书面语。人文是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化素材,人文性是人文蕴含的精神内涵。明确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语文与人文及人文性的关系,对于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材编纂和语文教育政策的研制具有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的瑞典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多语社会.以追求教育的平等为最高目标的瑞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倡导和践行母语辅助和母语指导的多语教育.研究瑞典对母语非瑞典语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母语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剖析瑞典多语教育中母语援助和母语指导的内涵,将有助于我们开拓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语言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与主语不同,话题的特征之一在于它的语义范围可以延伸至一个小句之外.作为超小句概念,话题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句话题、链话题和语篇话题,它们在语篇的动态建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据话题能够管住一组句子的语义特性,通过对话题层次的区分以及它们在语篇建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来考察语篇话题对语篇中句话题、链话题的宏观语义控制以及跨越小句界限发生的句话题推进,进而说明如何在写作中维持和加强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15.
自主学习概念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流概念。文章追溯了自主学习概念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概念的再分析,进一步澄清了自主学习概念与课堂教学及教师的相关性;提出了自主学习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多维度概念,对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连贯与语篇话题等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概念的界定,讨论了隐喻句作为主题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实现连贯性的,并且对具体的语篇进行了分析以证明主题隐喻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17.
单菲菲 《教育评论》2015,(3):144-146
三语习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三语或多语现象,21世纪初被引入我国,广受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文章在阐述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起源、发展的基础上,厘清了三语习得理论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大概念与STEM教育都具有“跨学科整合、知识的综合性”等特征,随着近年来STEM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开始聚焦从大概念的角度探究STEM教育。文章在对大概念与STEM教育关系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角度,构建由概念确定、主题或项目分析、情境与资源设计、活动设计、效果评价设计和分享设计六阶段组成的基于大概念的STEM教学设计模型,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出发,阐明了研究生教育与现代大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学科群与学科群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较为具体地分析了学科群建设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影响,并基于未来学科群建设的内涵,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提出以质量为中心、创新为动力、能力为宗旨重新构建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科群建设背景下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我国学校语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认真探讨、正确认识当代学校语学科的实质,对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借与阎立钦教授进行学术商讨为话题,提出了“‘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学科的实质,即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优秀化的教育”的观点,并且,进行了严肃的论证。认为这个认识“比较符合我国学校语教育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规律”,“比较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和政治、经济对学校语教育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