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证研究存在的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实,实证研究的存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上海市普教科研是靠搞实证研究起家的。早期的《上海教育科研》,也因发表多篇实证研究报告而在同类省级教育刊物中被刮目相看。上海地区普教系统出现的上海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顾泠沅的“青浦县数学教改经验”和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所以能够在上海以至全国得到肯定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无不与研究者提供的实证研究报告用事实向人们证实了这些教改经验的有  相似文献   

2.
计算社会科学推动教育学科体系迈向智能化发展,研究范式发生革新,使我国教育哲学的实证研究转向成为可能。鉴于“思辨”主导与“数据”偏失、遗落“数据人”假设以及经验逻辑与数据价值对立的问题,我国教育哲学实证研究应厘清理论基础、框架与路径,尤其应注意“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数据价值”与“人文情怀”的交融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教育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问题被提出,具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现实逻辑,规约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三重意识”与逻辑进路。教育问题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范畴,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应重点强化主体意识、历史意识和代价意识,由此构成教育质量问题研究中价值—时间—选择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规范。确证教育质量内涵的本质所是,厘清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之困,探寻教育实践质量改进的路径之可能,是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应遵循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本文论述了逻辑起点的种种规定性以及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对逻辑起点基本特征的描述 ,结合教育技术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变迁 ,提出了以“借助于技术的学习”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5.
张建军教授的学术研究呈现“整体推进”的特征,明确指认逻辑悖论之语用学性质,构成其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推动了逻辑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促进了长期处于薄弱环节的关于悖论的一般方法论研究之深入展开,加深了对位于“高阶认知”致思层面的逻辑悖论研究之认识。在逻辑悖论与其他逻辑哲学难题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张建军教授近期致力于系统建构辅之以“情境实在论”和“悖境辩证法”的“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并已初步呈现其多方面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是教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由的自为存在。它通过认知教育世界、引导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价值;借助于问题转化和主客体互动、逻辑自洽和经验证实建构教育理论和关注教育实践。由于固有的“悟性”特质和社会精神使然,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缺乏科学意识,特别是科学精神。现代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倡导和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就要求超越以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借助科学的中介实现教育研究“天人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多里斯、哈曼援引心理学中情境主义质疑“人格”的理论与实验证据来挑战美德之实在性,美德伦理学家基于概念辨析、逻辑推演予以消极回应。心理学证据与哲学思辨在实证与理论层次上的错位,致使美德实在性争论仍在继续。文章对美德实在性争论进行实证分析,剖析“美德”与“人格”的关系,剥离出美德的实证内核——美德特质;立足美德的说明方案,结合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研究,考察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在神经解剖学层面的本体论依据,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自然事物的实然秩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应然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通过观测到的“或然映像”推断实然的教育事实,发现某种实然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随之发生的实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对实然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设计更加合理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教育研究应该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张力,既要以教育目的与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关注本土现实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奠基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布了有关受教育人权的系列报告,受教育人权理念经历了从“注重学会生存技能”“赋能学习化社会”到“增进全球共同利益”“重新构想教育社会契约”的嬗变,凸显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内涵不断深化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与文化逻辑、教育逻辑,充分体现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对个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在制定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纳不断发展变化的受教育人权理念的丰富内涵,以真正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潜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物理学研究中“科学批判与实证”的思想方法为教学设计的逻辑主线,借鉴美国教育学家E.艾斯纳(EliotEisner)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批判与实证”教学模式。以期为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时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如何破解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赋予了因材施教新的时代内涵。大数据作为新教育系统高效运行的“动力源”和“智慧源”,在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要遵循三个逻辑,分别是“精准识材—多元育才—个性成才”的过程逻辑、“以学生五育数据为主体,以四层数据分析法为框架”的数据逻辑以及“家校社政四方共育”的协同逻辑,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研究依据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过程逻辑,提出了六条实施路径与建议,以期为各地探索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5年年会的主题是“实证研究在教育理论刊物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会代表听取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解读”和“基于实证的上海教育科研”的专题报告,围绕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类型、操作、利弊、挑战与展望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教育理论刊物今后如何引导实证研究充分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作为逻辑起点具有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重合的缺陷,相应地教育技术学以"借助于技术的教育"活动作为逻辑起点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对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的认识只有当教育技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历史起点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重新认识逻辑起点的问题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科技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孕育着教育领域的变革。教育学理论作为教育学各交叉学科与分支学科的总和,也早已置身其中,并与技术交互影响。从技术之维出发,信息技术革新知识体系,扩宽教育学理论原有理论边界;信息技术颠覆传统认知,呼唤教育学理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思维逻辑,催生研究范式转型。从教育之维出发,教育学理论理应祛魅技术之“用”、廓清技术之“名”、唤醒技术之“源”。教育学理论与信息技术通过“人”这个核心要点双向建构,实现了技术本质与教育本质的跨界耦合,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交互扩充育人潜能,最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在人之维层面的共生共长,以达成技术人回归成为生命人的育人价值解放。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正推动着教育研究由以个体数据为主的实证分析向以海量关系数据为主的智能预测转型。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运行逻辑,表现为指向计算主义的研究本体论规定,指向算法表征的研究认识论预设,指向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论实践,指向模型预测的研究价值论诉求。但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也面临量化一切的算法崇拜、人之主体性的僭越、唯数据论的方法圭臬以及教育研究的非正义性等潜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算法风险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制机制,具体包括嵌入基于人文主义的研究立场,构建主体间性的“人—算”协同关系,推进基于数据效能的算法公开,重塑基于教育逻辑的算法正义等。  相似文献   

18.
自工业革命兴起,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之方法论也无可置否地占据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空白,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研究于科学实证、数理统计、逻辑演绎之桎梏,教育研究更加科学理性化,失去了人性本真。关注学生生活,走向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才是教育研究的灵魂与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以“起、承、转、合”为关键词对布鲁纳以“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引领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的“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历史与逻辑进行了解读,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认知心理学家跨界到教育领域,并力图在教育研究中建立起教育学与心理学平等对话的桥梁,进而通过对“文化”概念的深入理解最终成为一位横跨心理学与教育学且能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对教育本质进行探索的教育学家;同时,考察了20世纪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演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学在借助心理学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后,一步步逐渐摆脱对心理学的依附,恢复自己的学科主体地位,并尝试把“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熔于一炉,从而开辟教育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场域、研究目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行动研究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即“行动一研究”逻辑、“反思一行动”逻辑、“理性一反思”逻辑。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走向融合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