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被耽误的‘史诗’级的巨著"(毕飞宇语)。它首先全景式地展现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官员媚上,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再通过描写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饱受生活中苦难和压迫带来的痛苦,但最终通过"子化促织"解除了危机,得享富贵荣华的生活,以喜剧的结局蕴含悲剧的意蕴,从而表达对统治者的讽谏意图。其叙事艺术上主要体现通过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叙事时间的预叙、叙事视角的转换带来丛生"悬念",通过  相似文献   

2.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试分述之: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的奢华享乐生活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  相似文献   

3.
《促织》写的是成名一家因促织的得失优劣而展开的故事。作者辛辣地讽刺和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酷。一(一)讽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说:“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文网极密,要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采取讽喻手法。故事情节安排含有讽喻。《促织》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这些情节的变化都是为讽喻而设。成名为什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为抓不到皇帝要玩的蟋蟀;为什么后来抓到了一个蟋蟀就“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因为抓到了蟋蟀就可以“塞  相似文献   

4.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具艺术特色的短篇精品。小说通过描写成名因应付官差而备受摧残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百转千回,曲折动人。‘征虫-觅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藉借花妖狐魅、畸事异人等奇特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批判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高峰。《促织》是其中  相似文献   

6.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以促织为线索,通过对成名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无耻,官吏的横征暴敛,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主题深刻,艺术上独具特色。一曲折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合编的教材《开明文言读本》(民国三十七年开明书店出版)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入了《促织》一文,八十年代起又接连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所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入.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忠言必定逆耳吗?顺耳之忠言岂非更易为人所采纳?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篇句句忠言,却又声声顺耳的杰出文字。这就很值得我们细加阅读,揣  相似文献   

9.
“表”是古代实用文体,古书训“表”:“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文心雕龙·章表篇》说:“表以陈情”。作为臣子向皇帝陈述请求的文体,“表”有感情,有文采。《出师表》和《陈情表》情辞并茂,情尚诚信,辞尚精巧,这主要受文体特点、作者自身修养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一文体特点。表文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陈述请求。前者要求情信,即站在一定立场的真情。诸葛亮站在报先帝忠陛下的立场,是以国为重的真情;李密站在尽孝立场,是以孝为先的真情。后者决定辞巧,即讲言辞。诸葛亮追…  相似文献   

10.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只有22个字,可它竟能吸收叙事诗的优点,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内容十分丰富。字句这样少,容量这样大,其秘密就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有问有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松下问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在“松下”问“童子”,问者与被问者同时出现,有问就有答。“言师采药去”一句省略了主语“童子”;童子“言”,就是童子对“我”的问作出了回答。问了些什么,没有写,只写了“童子”的话:“师采药去”。童子的答话既然是“我的师父采药去了”,那么,问话也就不言自明了。“我”是专程来“寻隐者”…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其行文多迂回曲折,用语宛转含蓄,初中同学读这样的文章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阅读提示”语),会有不小的难度。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赠给其友董邵南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其行文多迂回曲折,用语宛转含蓄,初中同学读这样的文章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阅读提示”语),会有不小的难度。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赠给其友董邵南的。为读懂此文,先得了解“序”这种文伴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一篇朴素自然的美。作“爱戴——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犹如一股涓涓细流贯穿全。  相似文献   

14.
<正>欧阳文忠公曾有言:"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千百年来其文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冲和恬然的思想一直为世人推重。我个人认为此文更是一篇表达生命自由的独立宣言。作为教材经典名篇,值得精讲细读。我在第二次教学精研文本的时候,产生了如下二个疑问,并做了  相似文献   

15.
《促织》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他出身于地主兼商人的“书香”家庭,十九岁时(清代顺治十五年)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浦先生墓表》)。此后却屡试不第,他曾愤慨地呼喊出“世上无人解爱才”的不平之声。他曾在家乡私塾冷板凳上度过了几十年清贫岁月,同时坚持文学创作。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相似文献   

16.
这首诗主要抒写作者与表弟的悲欢离合之情。平淡的叙事之中暗含 了人生的沧桑,把久别重逢特定情境中的悲欢和瞬息间心灵变化的轨 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韵味绵长,耐人寻味。 全诗以叙事见长,言简意丰。作者开篇就把“相逢”置于十年离乱 的情境之中,意蕴深刻。由于一场动乱,诗人与表弟都在不谙世事之时 各奔东西,阔别十载后偶然邂逅,已是饱经忧患、阅尽沧桑的成年人。 其间的人生感慨、生活的艰辛等等尽在不言中。用“十年离乱”来概写 安史之乱,可见战乱的创伤之大,灾难之重,可谓意味深长。一夕相逢, 作者问姓…  相似文献   

17.
江兆炜 《学语文》2004,(4):11-11
《变形记》是现代派文学大师、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促织》是中国蒲松龄的作品,两文虽然所处时代、国家不同,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内容、主旨不同,但两文在运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反映人的异化的悲剧性、控诉社会的摧残人性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文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篇文章,下面加以比较分析两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卒》是一篇小品文,全文三百余字,可谓短矣。然读毕,甚感其短而精,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可谓文约意丰,发人警醒。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尝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学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五年制语文第八册25课《老牛》中,“慢慢”一词前后出现了三次。虽说该词平庸,但是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平中见奇,令人品  相似文献   

20.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