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教师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担当新乡贤角色。基于浙、冀两地21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许多乡村教师认同自己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协助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乡土情怀的内部驱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和乡民的认可服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基本动力来源。因此,要内外因素共同发力,促使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师伦理角色是教师职业角色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专业研究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教师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涉及教师对所承担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外部职责的践行。乡村教师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外部数字技术环境干扰下,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僭越教师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乡村教师伦理角色问题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境况,教师伦理角色本质得以重构。由此,针对教师伦理角色中的诸多伦理角色困境,呼唤从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等多主体联合下得以回归,消除数据鸿沟,构建数字生态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完善数字技术,增强乡村教师个体的伦理问责机制;回归育人理念,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教育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乡村教师形象又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其独特的角色经历所形成的乡村教师形象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本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法,从角色理论视角对老中师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他们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生成模型,归纳出乡村好教师形象的样态,最后提出了乡村好教师形象塑造策略,对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重塑和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5.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担当新乡贤角色,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需有必要的条件支持.基于浙江、河北、甘肃3省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条件不足,客观条件不利,支持体系不完备,以致难以真正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系统构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支持条件,极大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森  高静 《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情感偏向、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倾向的总称,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内容样态,如初级文化启蒙与乡村礼俗传递的整体意识、现代知识传播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公共情怀、学科知识教学与自我专业发展的专业精神。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新的内涵,表现为乡村教师强化专业角色与乡村社会嵌合的积极情感、关注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融合的认知倾向、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联通的意志行动。以此为基础,以“在地化教育”为抓手,通过在地化乡村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社会角色认同营造丰富情境,通过在地化乡村教师培训和在地化乡村教育实践,为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动打造理念文化和创造实践场域,系统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周晔  何畔 《教育研究》2023,(4):12-22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在传承乡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乡村教师沦为乡村社会的"异乡人"、乡土文化的"陌路人",陷入了"边缘人"的角色困境。对此,文章基于人文视野,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命、态度、价值观,具体探讨乡村教师作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的角色责任,积极探寻乡村教师从"边缘人"转至"传承者"的角色出路。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担当新乡贤角色。乡村教师要践行这一文化责任,除了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威望外,还需具备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在总体上尚属低迷状态;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来源地对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应守望职业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振作公共精神,增强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山东教育科研》2013,(7):20-22,56
当前,随着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为此,建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应该从制度建构、知识建构、公共空间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坚持专业性和专业角色优先,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异乡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新兴力量,而乡村异乡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乡村异乡教师在身份转换抉择时面临的诸多角色适应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面临自我认同感的矛盾,转变阶段主要受限于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的难点,融入阶段主要应对自我难以实现的困境。优化异乡教师工作环境,缩小不同阶段角色适应的隔阂;建立职前实训基地,缓解异乡教师角色适应过程的心理落差;强化情感联结,营造异乡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心理氛围,从而促使乡村异乡教师从“闯入”到“融入”,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魏戈  阎亚军 《中学教育》2010,(7):56-59,64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具生命性的个体,教师角色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维系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单一、片面、静态的教师角色常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影响学生发展。对此,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厘定生命化教师角色的内涵,对其进行了多维度重构,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及人生发展的影响者。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环境限定下,大学教师同时扮演教育者角色和受雇者角色。受雇者角色是大学教师以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劳动换取经济报酬的行为过程,具有行为制约性、规范性和自律性等特点。受雇者角色与教育者角色冲突是大学教师角色基本矛盾冲突,伴随大学教师职业终生,影响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制约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建构动态平衡的受雇者角色与教育者角色关系,加快大学去行政化进程,发挥大学教师受雇者角色功能,对大学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教育领域开展教学的形象预设,它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价值选择。在古典视域中,教师角色根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化的接续、对责任的持守。然而,在现代性浪潮的裹挟下,理性的自负、价值追求的异化、学校公共性的丧失,导致古典教师角色呈现现代性异化。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教育思想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教师角色应汲取其哲学智慧,为实现其复归探寻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教师角色转换是指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师原有的“角色”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能终身是“教师”,但不可能终身是教育者 ,教育者将变得暂时化和一时化 ,而成为受教育者却是长期化和终身化。比如 ,你可能在教室或课堂上是教师是教育者 ,而在课外或大部分生活时间就可能成为接受教育的人了。这就是说教师这个角色不是固定的 ,它成为了一个变数 ,不是它适应你 ,而是你要经常地适应它。在现时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课堂上一些学生会提…  相似文献   

19.
顶岗支教实习是高原地区教师职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举。社会角色理论为顶岗支教实习教师角色建构提供了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为高原地区顶岗支教实习教师角色定位和角色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本研究遵循覆盖各专业类别、各类区域、各类实习学校的访谈对象抽样原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8名顶岗支教实习教师的深度访谈和编码提出,认为高原地区顶岗支教实习教师的角色具有转换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在角色冲突中表现出“理想教师”与“实际教师”的专业角色冲突,“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组织角色冲突、“城市人”与“乡村人”的社会角色冲突,顶岗支教实习教师角色的内在矛盾既是高校加强师范生职前实践性知识的依据,也是增强顶岗支教实习教师角色意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乡村创业正当时,农村籍大学生出于“家国情怀”纷纷投身乡村创业,由于社会对农村籍大学生有着传统的角色认定,他们“逆势”返乡之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角色化冲击。研究内容:运用角色化理论,剖析大学生返乡创业活动所创制的角色本真;揭示其角色化感知偏差形成的现实动因;就如何矫正角色偏差提供建议。研究目的:消除大学生返乡创业角色偏差,引导积极合理的角色评价,树立大学生返乡创业角色良好形象,发挥角色内化与外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