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ISA的官方报告渗透着其"官方立场",体现了PISA的政策目的。以"PISA官方报告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为研究问题,以OECD发布的PISA研究报告为资料来源,用建构扎根理论的方式对105篇专题简报进行文本探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PISA"官方立场"的公平导向、竞争导向和学习中心导向,进一步发现PISA的政策意蕴:OECD通过大规模测评来建立全球教育的标准,用卓越教育系统的特征来树立全球教育体系的标杆,基于研究报告的数据解释力来影响全球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2.
国际评估成为近些年国际组织涉足教育领域的主要方式.由OECD发起的PISA项目成为近些年国际学生水平测试的先锋,参与成员从起始年份2000年的43个增长到2015年的72个.与此同时,PISA的覆盖范围已不仅局限于国家,地方参与的热情随之高涨,成为PISA参与的新趋势.由于PISA主要通过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衡量国家教育体系的质量,所以它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与方针的"知识库".这也标志着OECD对国家教育体系质量评估话语体系的建立.为了使其教育影响深刻而持续,OECD通过多种途径建构自身在全球教育治理过程的行动框架并逐步使其合法化,主要包括:建构教育危机,以经济增长为改革方向;建立高效能参照系统,为改革建立标准;批判其对立观点.  相似文献   

3.
PISA衍生品与金融衍生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已成为国际教育评价发展的重要趋势,正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全球教育治理的图景。其影响体现在用市场经济逻辑替代教育育人规律、PISA参评需求背离国别教育实境需要、教育发展自主性与多样性受阻碍等方面。通过逻辑置换、需求扭曲、价值侵蚀三种演进路径,PISA衍生品正在加深全球教育治理的结构性短视化、去地域化与依附化倾向。面对这样的系统性功利化挑战,新时代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共建共治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人文性、包容性与平等性的价值功能,通过国际教育评价模式的革新进而引领释放全球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5.
徐瑾劼 《上海教育》2013,(35):88-89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3日下午6点,上海与OECD同步,分秒不差地发布了备受全球瞩目的PISA2012结果。如果说PISA2009把上海推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那么PISA2012则把上海推向了世界最好教育体系标杆中的头号交椅。  相似文献   

6.
徐星 《上海教育》2014,(32):64-65
国际经济和合作组织(OECD)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如今已成为全球教育圈的一件大事。美国作为全球改革意识最强的国家之一,每次PISA测试结果出来后,都有许多机构、专家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很多美国人对本国学生PISA表现始终在中等水平原地踏步的状况是不满意的,毕竟美国是希望什么都要做"世界第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芬兰实现教育公平、质量与发展的三条途径:(1)芬兰对全球教育改革运动(GERM)挑战的尝试性回应;(2)在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的PISA评估中,芬兰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同样的挑战给出了不同的回应;(3)芬兰教育政策、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教育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徽 《现代教学》2015,(5):77-79
PISA是由OECD主管的一项测量15周岁的学生在语言、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素养的能力测试。PISA的测试工作每三年开展一次,测试范围涉及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PISA成绩单上,美国阅读成绩500分,低于排名第一的上海56分,科学成绩与上海相差73分,而数学成绩则更惨不忍睹,与上海拉开有113分,甚至低于OECD的平均分。于是,美国破天荒地开始关心那些在PISA测验中表现卓越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传统和政策。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7,(5):89-9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由OECD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PISA2018将首次进行全球素养的测评,这无疑将引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的高度关注和探讨。本文对PISA2018全球素养测评的背景、概念框架、测评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进一步提出PISA全球素养测评对我国学生的全球素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12测评结果报告》,结果显示,在三个测评领域亚洲国家都领先世界上其他国家。34个OECD成员国和31个伙伴国及经济体参与了PISA2012测评,代表全世界超过80%的经济体,有51万名15岁学生参与了数学、阅读与科学素养测试,代表全球2800万15岁学生。2012年的测评的重点分析项目是数学。中国上海的学生延续2009年领头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PISA是经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它的产生与教育治理领域中的新自由主义、数目化管理及比较转向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全球教育政策的“趋同”现象,并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发挥着“教育政策改革指引”或“教育政策或立场背书”的作用,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则由各国具体的PISA成绩、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地位、国内政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三年一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日前公布。首次参加PISA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PISA项目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学习素养测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合组织发起的在线专业学习项目“为你准备的PISA”(PISA4U),为教师提供了基于PISA内容的结构化学习模块和点对点的协作活动。PISA4U由课程学习平台与学习社区两部分构成,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与新的组织形式,将教师作为相互联结的专业人员打造了全球治理背景下教师专业学习的新空间与新模式。研究介绍了PISA4U作为教师学习新空间的三个特点:真实的实践情境、共同价值观和规范的“认知社区”以及赋予教师专业学习新意义。研究阐述了PISA4U通过赋予参与者“新”身份定位专业学习目标,提供结构化专家资源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形塑了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模型。研究指出PISA4U的实质是基于平台的教育治理。最后对经合组织围绕PISA4U构建学习空间、释放PISA诱惑力、巩固其权威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PISA简介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在OECD成员国和其他非成员国中进行,以15岁中学毕业生为评价对象,主要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基本素养.并由此分析学生成绩与教育背景、学校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2000年,共265000名来自32个国家的学生参加了第一次PISA评价。测评涉及阅读、数学、科学三个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等三大国际组织遴选并确立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七大核心素养作为各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经合组织通过PISA测试成功地将"核心素养"变成全球教育话题,致力于通过PISA测试推动各国教育改革;欧盟赋予成员国较大的自主权,帮助各国建构并落实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这三大国际组织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具有全球教育治理的共同特征:从治理理念来看,全球教育治理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基本目标;从治理主体来看,需要建构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助关系;从治理过程来看,需要建立动态向心的治理体系;从治理手段来看,应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据制定"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7.
尹后庆 《上海教育》2013,(36):14-16
自从12月3日OECD发布全球PISA成绩以来,上海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第一的成绩面前始终保持理性,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社会反响,正如媒体所评论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一座城市的成熟度。在这半个月中,我们更多地是以PISA成绩作为坐标系,不断审视上海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这半个月中,我们召开了国家体制改革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题会,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深刻的内涵解读表达了上海对优质均衡新阶段特征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最近,2009年PISA评估的结果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议论。前几年,OECD负责教育的官员来中国访问时,曾一再对我强调:PISA本来是为各国审视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并不是为了作国际比较,但实际上,正如我们有些地  相似文献   

19.
首次参测PISA并且成绩名列榜首的轰动性新闻,让上海基础教育成为全球教育同行关注的焦点。从OECD评估数据来看,最令人"好奇"的是,在他国还在为改变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顾此失彼"的现实而苦恼时,上海基础教育却实现了"高质量"和"高均衡"的双丰收,从而引来海内外各路人马的集体围观。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社会—文化的视域下考察PISA科学素养的起源、内容和演变规律发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未来主义思想和标准化理念为PISA科学素养提供了文化土壤;OECD的科学教育宗旨和教育治理理念隐含的刚性框架制约了PISA科学素养的形式;其内容和演变过程受到科学素养专家组时任主席的研究偏好影响,不具备历史的归因逻辑。这使得PISA科学素养本质上是一种基础素养,不能彰显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无法直接迁移的教育文化。在认识和理解PISA科学素养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在本土的视野下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