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对如何运用《二十四孝》在家庭中开展孝道教育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正面学习《二十四孝》内容,全面把握《二十四孝》基本涵义,正确运用《二十四孝》开展家庭孝实践。  相似文献   

2.
张鸣 《教师博览》2014,(2):49-49
<正>眼下,随着儒学的再次复兴,《二十四孝图》也再次走红,好多旅游点,都张挂《二十四孝图》,很多地方,为儿童讲授儒学经典,不仅有《弟子规》,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好多人眼里,提倡孝道,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情。鲁迅先生曾经撰文,特意表达了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反感,特别反感这些故事体现的虚伪和残忍意味。"老莱子娱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孝》成于元代。据载郭居敬辑。成集后生生世世流传甚广,其主要原因是其中很多内容和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相吻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评价和继承我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积累、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鉴此,本刊从这期起,在新辟《古代家教漫话》栏目中刊出《二十四孝》漫话。每则“漫话”包括各“孝”故事和评析,并告诉家长如何科学地使用故事素材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附有原文和注释,以供家长参考。《二十四孝》既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有封建伦理纲常的“愚孝”成分。“漫话”力求以科学的态度对此进行评析探究,或推而广之,或引申取之,或点评批之,或择善用之,发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本期开栏刊登两则。  相似文献   

4.
重新审视《二十四孝》之原因有二:其一,源于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二,源于鲁迅先生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将孔子及儒家的孝道推至极端的,当数《二十四孝》。”身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社会,在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重读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并回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备受国人推崇的“二十四孝”故事,不禁感慨万端。本文从图解《孝经》思想的“二十四孝”故事入手,反观其深远影响,为进一步重估其当代价值取向而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长期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一向是被看作“以揭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为中心”的。至于它的表现手法,则一直是突出“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中,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统观《朝花夕拾》所收的十篇回忆性文章,从内容看,有的侧重于揭露批判,有的侧重于美好生活的回忆,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明显属于后者。从体裁看,虽统称散文,但它们的格调却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类,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杂文的味道较重,讥讽鞭挞的意思很显著,有的大部分是针砭时政,回忆甚至只是引子,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小说是以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狂人日记》为开端的。由于许多投身于新文学运动的作家,带着一种刚刚摆脱旧家庭樊笼束缚的轻松感急切地扑向社会,视野的豁然开阔带来的新鲜感受,使他们没有回过头来用笔对他们最为熟悉的封建家庭作出全面解剖,所以,长时间内,封建家庭在新文学中最鲜明的影象,仍是鲁迅揭开新文学运动序幕时,同时揭开的迫害了“狂人”的封建家族的那一隅。直到1931年,文坛上才出现了新文学中第二部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力作——巴金的《家》。《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家》则集中暴露了封建道学特别是封建孝道的残酷性、虚伪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金庸的《笑傲江湖》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批判,歌颂人格的自由与尊严。巴金的《随想录》反省自己在文革中表现,也溯源到封建幽灵的影响。两部作品结合起来阅读,对我们认识文革,认清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朝花夕拾》景山《朝花夕拾》10篇均写于1926年,从3月到11月。最初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5年第8期《〈孔雀东南飞〉真的要批判封建礼教吗》一,观点新颖。作曾光老师认为,由于焦母不“从子”、刘兄不算“孝”,两人都不遵循封建道德准则,才造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因此,“诗人要表达的应该是对封建礼教的肯定”,得出了与传统的“批判封建礼教”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江淮学刊》一九六四年第三期发表了吳孟复的《<古文观止>批判》。对《古文现止》的編輯意图和某些文章进行批判。摘要如下: 一、《古文观止》以“正蒙养”为目的,以宣揚封建倫理为中心。如《石碏谏寵州吁》中的“六逆”“六順”,从正反  相似文献   

14.
唐玄宗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开元、天宝年间两度颁行御注《孝经》。他以皇帝之尊,亲自注解《孝经),以“御注”形式出现,这是空前绝后的事。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伦理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再认识●陕西田建德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和《教师教...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反动儒生朱柏庐编纂的《朱子治家格言》,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本,宣扬的完全是封建地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反动说教。它在民间流传甚广,毒害很大。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部分反动观点进行批判。一、批判《格言》中鼓吹的反动的“天命观”《格言》中写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意思是说,封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  相似文献   

18.
师:前段时间,我们读完了名著《朝花夕拾》,让我们再来回望一下这部名著。一、要点回顾1.篇章归纳。师:课的开始,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朝花夕拾》的了解情况。同学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散文的主要内容?(出示: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生答。  相似文献   

19.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