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不断转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向也随即进行了调整。从建国初期的“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者”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四有”公民.反映出德育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期望之间的有机联系。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德育目标变化的解读,并结合当前我国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目标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要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并顺利实现转型。就要努力寻求我国德育目标从“接班人”到“公共人”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3.
充盈的物质令人厌倦,极度匮乏的精神生活则掩盖了那本该绚烂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使德育理论在指导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高宝立等在2010年1月19日<中国教育报>撰文阐述了当今德育这一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5.
6.
陈秉公在2005年1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一文。作者认为,在德育中摒弃以民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必将推动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从“他者”到“我者”——兼议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割裂的学习、功利的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和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问题,这使得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他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将学习内容从"他者" 转变成"我者"的两种途径,即构建道德的学校学习共同体以及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归人"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追求的重要理念之一。"回归人"是对历史上影响过高校德育的神本、物本理念反思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体现。"回归人"不是简单地回归人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道德属性,而是回归每个人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回归人"的高校德育一方面需要确立理解人、关怀人、服务人的实践理路,另一方面更需要把发展人作为高校德育目标归属。  相似文献   

9.
10.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推行自主养德的“至美少年”德育行动,学校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通过校内外德育活动,培养具有仁爱、诚朴、自主、精进、担当等核心品格的新时代初中生。“至美少年”德育行动拓宽了学校的德育场域,整合了校内外德育资源,实现了德育的实践化、课程化和内生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作为一种"成人"之学,无疑在培养人和塑造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德育并没有为我们建立起育人的模式与体系,相反,它凸显占有性生存方式,倚重培养单向度的人,强调规范性约束理念。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逐渐沦为一种枯燥无味、没有道德意义的说教活动。据此,我们要转变传统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与现代德育相适应的德育模式,以满足社会转型与人的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德育工作,针对德育的观念、德育内容的实施体系和结构以及德育的方法进行阐述,以期拓展德育工作的思路,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德育这个学科和"研究德育的人",如何形成一个伦理共同体?这个伦理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生存共同体"。应从人类永恒的使命——安身立命——来给自己立法,不是为一时一世立法,也不是用当下流行的某种时髦的概念或者口号来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应从近乎永恒的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来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像儒家、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那样,用人类性情、人类理性和善来安身立命。今天需要检视德育学科的内容与体系,离伦理共同体有多远。  相似文献   

15.
计琳 《上海教育》2012,(30):8-9
今年暑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情况汇报会在沪举行。上海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系统性和衔接性的先行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的充分肯定。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及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上海精心制定了学校德育的"十二五"规划,努力做好"如何培养人"这篇大文章,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年来,上海德育工作不断向着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迈进,力争到2015年,构建与上海"四个中心、四个率先"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计琳 《上海教育》2012,(20):8-9
今年暑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情况汇报会在沪举行。上海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系统性和衔接性的先行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的充分肯定。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及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上海精心制定了学校德育的"十二五"规划,努力做好"如何培养人"这篇大文章,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年来,上海德育工作不断向着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迈进,力争到2015年,构建与上海"四个中心、四个率先"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需要目中有“人” 我们常讲要“德育为先”。真要做到“德育为先”,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  相似文献   

18.
19.
从人的价值角度审视德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从人的价值角度探讨德育的价值,可以看出德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上,因为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德育的价值体现为为社会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双重功效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任何教育管理活动的前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性的研究仍然有时代意义。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确立“价值人”假设,是对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等假设的超越。当今我国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念的落后。必须从人性假设理论入手,以“价值人”假设对我国高校德育理念进行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