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青元 《现代语文》2011,(9):153-155
中国是诗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词常常以它特有的韵律声情感染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古典诗歌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相似文献   

3.
诗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兴发感动的力量,因此在鉴赏古典诗歌的同时,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这种兴发感动得特质,才能对诗歌鉴赏到位。本文从吟诵传统与诗的兴发感动的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阐述古人对声音美的觉醒是诗歌产生的原始动力,吟咏诗歌是对诗歌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创作底蕴的积累,用声音诠释诗歌,更能恰到好处的感悟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煦雯 《语文学习》2022,(12):72-76
<正>集学者、教师、诗人于一身的叶嘉莹先生,以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之美,成就若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叶嘉莹说诗讲稿》是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叶嘉莹先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地所作有关诗歌讲座讲稿。讲稿分为九个章节,中心线索突出,各部分阐释皆始终不离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兴发与感动之妙趣。叶嘉莹先生曾言: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叶先生古典诗歌研究的精华,对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其要求而发展。语文教改的方向朝人文精神,人性化方向发展。而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数以万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现代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兴发感动的生命。"兴发感动的生命,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唐诗确  相似文献   

8.
“兴发感动”说是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独领风骚,近代以来随着西学和新学的冲击却日渐衰微。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价值不可磨灭,近年来和现代传媒相融合,产生了很多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这类节目引发了全社会的诗词诵读与欣赏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和兴发感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叶先生在沟通中西文论,批判性地运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析中国古典诗歌及理论屡有创见,并形成了自己以兴发感动为基础的批评理论。本文从兴发感动说和批评标准两个方面阐述叶先生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特征和历史贡献,认为叶先生的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  相似文献   

13.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其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 ,包括小学生、一字不识的老人都能随口背出几首。不过 ,感觉到美并喜欢它是一回事 ,能否说清楚它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并引导自己去欣赏更多的古典诗词又是一回事。我认为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呀背呀上 ,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 )古典诗词的抒情诗歌的美 ,首先是抒情美。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没有抒发作者感情的文学作品是不能称为一首诗 ,一曲词的。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 ,诗词是最…  相似文献   

16.
史琳 《快乐阅读》2015,(2):11-12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力求解密古典诗词课堂密码,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本文从促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有效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策略:品赏韵律,涵咏吟诵;互动活动,诗歌评点;以诗解诗,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7.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谢步勇 《考试》2004,(3):19-20
景物描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创造了许多让人回味不已的意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景物描写,古典诗词将会失去许多魅力。深刻地理解景物描写在诗词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同时,近两年高考对诗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何以要“鉴赏”而非“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古典诗词乃人间大美.是高超神远的艺术。若说“阅读”诗.这简直是对美的亵读!所以我说鉴赏才是我们读诗的根本所在.也是终极性的目的。那么.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环节呢?且待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