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两首词作——《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对秋景的描绘颇具特色。《沁园春·长沙》铺陈湘江秋日壮美之色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脍灸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词均由景入情 ,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早年博大的革命情怀与革命斗志。《沁园春·长沙》渲染了一幅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湘江秋景图。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所绘之景 ,都是那么的恬适与美好 ;《沁园春·雪》泼墨而成一幅气势盛大的北国冰雪画。“千里万里之冰封雪飘”的广袤 ,“长城大河之莽莽滔滔”的庄严 ,“山原之银蛇蜡象”的壮美 ,其景象之大气乃诗家之所仰。两首词描绘的意象均是春兰秋菊 ,各放其采。回忆风华少年时的峥嵘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由面导点,课前激趣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  相似文献   

6.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之作,也助推了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不断成熟,堪为经典。基于《沁园春·长沙》课例的背景材料,从加强朗读技巧训练入手,梳理《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三部曲:把握重音停顿,初感作者情感;控制语调语速,再感词作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作品情韵。此外,对师生互动、生生探讨、反复朗读等学习方式有所尝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五年,全词以“沁园春”为词牌,以“长沙”为题,壮写祖国辽阔大地之美景,进而引发出感慨,自然而然地提出“谁主沉浮”的没问。紧接着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发了报效祖国之豪情。那胸怀、壮志,激荡人心,令人敬佩不已,不愧为一代伟人。 这首词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在于词人高超的表现艺术,更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眼光、胸怀、志气。 上阙写景,写的是秋景,但毫无古人那种悲秋之感和凄凉萧索之气,而是充满生机,绚丽蓬勃。请看词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怎样来观看秋景的:是站在了橘子洲头“一个词人非…  相似文献   

8.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选取了毛泽东的同作 《沁园春·长沙》,笔者认为教材对“怅寥廓”之“怅”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萧萍 《高中生之友》2008,(20):21-22
所谓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家们在作品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呢?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橘子洲头的湘江秋景,诗人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插图选入了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这幅手迹最后一句写为:“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课文中最后一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教科书中这幅手迹与课文有“向”与“到”一字之差。这是为何呢?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所作,1957年1月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普遍认同的,虽然语文教材多次修订,但这首词一直被高中教材选用。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作者对青年时期长沙生活的回忆,激发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或启发思考当时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25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从湖南回到广州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沁园春·长沙》大约是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相似文献   

15.
《沁园春·长沙》与传统的悲秋之诗很不一样,全诗充满自由奋发昂扬向上的豪气。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觉?在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解读重点。1上下阙领字和词中独特的用字上阙的"看"字和下阕的"恰"字历来有专家进行解读,但在教学中却未对此做出教学处理。一方面,一个看字统领上阙描绘眼前的湘江秋景图,恰字统领下阕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观秋景、忆往事、励斗志、抒豪情的壮美词章。作为现代诗词的杰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旧体诗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更是处处渗透出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丰富学生情怀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教材中选入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可算是豪放词中的杰作,两词都具有意境雄浑、气势磅礴等特点。但细品之,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胸襟和抱负。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长沙》注释二考“怅寥廓”毛泽东《沁园寿·长沙》中的“怅寥廓”,到底应如何解释,一直是个难点。80年代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二册,对这一句是这么解释的:“[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深思而激昂的思绪。[廖廓]指广阔的宇宙。”这...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作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比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比较品读两首《沁园春》写景抒情的特点,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远大的抱负以及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先来欣赏两首词的写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