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1C):93-93
一笔巨大的不可思议的财富,被传在二战期间被日本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掠夺,并在二战之后,从日本人手中转移给了美国政府,成为美国以某种隐秘方式限制异已势力发展的政治资本,甚至是国际金融市场无与伦比的一股搅局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在旅大地区形成了苏联支持的共产党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三国四方"的势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为阻止国民政府和美国势力的渗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联邦调查局的权限明显扩大,活动范围拓展到整个西半球。二战结束后,局长埃德加.胡佛计划把联邦调查局改组为美国负责全球情报事务的机构,但杜鲁门总统担心联邦调查局会成为"盖世太保"式的机构,加之出于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外交考虑,拒绝了胡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伊朗防空部队在东部边境击落一架美国RQ-170无人侦察机。究竟谁是幕后的功臣呢?专家分析,伊朗可能借助从俄罗斯进口的"汽车场"打下了美国的无人机。  相似文献   

9.
熊银忠 《中学历史教学》2006,(1):35-37,68,69
[专题解读] 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小平寺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则联合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两国合作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既是美国外交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极为盛行时期,亦是其走向衰落时期。持续近一百四十多年的孤立主义思想在短短三十年内与国际主义的斗争中走向终结,其历程注定是曲折的。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国际局势骤变,实力与日俱增的美国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互作用下,罗斯福总统审时度势,出于国家各种利益的需要而与孤立势力展开决斗。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彻底冲破孤立主义阵线,最终促使了美国外交思想在二战期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伊朗的重要战略位置尤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引起了西方的相互的争夺。二战前后英美苏等西方国家围绕伊朗石油的租让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二战大大削弱了传统英帝国的实力,而远离战场的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唯一毫发未损的国家,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统治地位,在伊朗并不例外。围绕伊朗石油权益的争夺而上演的一幕幕闹剧及结局,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实质及国家实力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处理关系的追求国家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巴列维上台后,伊朗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了维护美国在伊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对1956-1960期间美国政府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伊朗进行的援助入手,探讨美伊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巴列维上台后,伊朗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了维护美国在伊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对1956-1960期间美国政府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伊朗进行的援助入手,探讨美伊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是一项极为庞杂、艰巨、重大的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美国对德国西占区的非军事化举措既认真又严厉,但这绝非仅仅是美国对和平爱好的使然,它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切相关。同样,战后德国走上爱好和平的道路,既是盟国对它进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造的结果,亦是德国国内民主及爱好和平力量反对军国主义、纳粹势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作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独立战争以及建国初期为美国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所奉行的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政策,自美国独立至参加二战期间,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美国的对外政策,探究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渊源,对于我们理解、把握今日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将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耿志 《青海师专学报》2011,31(1):112-1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政府迫于经济的压力,开始实施"十年规则",用以指导国家战略政策的制订与执行。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欧亚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威胁,英国政府最终在1933年底正式废除了"十年规则"。"十年规则"不仅仅是1919-1933年间英国国家战略的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之后直至二战爆发英国的国家战略,尤其是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德国经过深刻反思,得到了欧洲各国谅解,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而日本却拒不悔罪,一意孤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德国相比,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是1868年以来唯一一次失败,故不甘心;加之美国的支持,日本战后政府与前政权的承继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对天皇的盲从及右翼势力的强大等。到21世纪初,由于日本仍拒不反省,右翼势力不断坐大,对亚洲各国的侵害变本加厉,同时也使日本日益孤立。  相似文献   

19.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特别是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是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大规模武器交易构成了这一时期美伊关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但是他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等国际势力对中亚市场的争夺,指出中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地区未来的油气资源仍然是各国角逐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