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总是绚丽多彩的,为什么我们的笔下却总是那样苍白呆板?上中学时,我曾经以为是自己的词汇太贫乏了,于是便从名家的文章中大量摘抄优美词语。抄了半本,却几乎用不上。后来才发现,名家文章的长处并不仅仅是语汇丰富,他们思路的开阔、思维的活跃才是更应该学习的。面对大自然这本书,我们不但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感受,而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而读就要读名篇,可应该怎样去读名人名篇呢?怎样看待名人名篇呢?对于名家名篇,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作重点赏析,从重点字词的品味到精彩结构的总结,从语言风格的体会到所传达意境的深思,因为是名家名篇,所以满篇遍布分析点。我们之所以花大力气去这样读名篇,未必是因为大家文章处处都高人一着吧?只是我们一向崇尚名家名篇,认为那才是我们阅读写作的典范。可是究竟怎样读名篇,怎样看待名篇,我想必须联系名家的创作规律,即名家如何缀成佳篇?以此指导我们平日的阅读写作,我认为大有裨益。通读古代大家的文论,对于…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形下,言称“学生”是谦逊的表现,但有些却未必。有的人与某名家偶尔见过一次面,便大言不惭:我是某某名家的“学生”;有的人通过别人引见登门拜访了某大师,于是拿着合影到处自我兜售或印刷在自费出版的文集前:我是某大师的“得意门生”;更有甚者,与某名家一面之受都无缘,只是读了名家的某本书,便妄称自己是某名家的“弟子”。不是说“名师出高徒”吗,只有“认”大师、名家为“师”,方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才能,亦才能因此而抬高自己的地位。其实,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一、古诗、古词、古文——孩子成长的“母乳”从小多读一些经典诗文、名家名篇,除滋养…  相似文献   

5.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随意翻开一本书,不讲求是否名家名著,或者是古典与现代,更不管它是小文或者调侃之文,只要读后能收获到可以让自己留下印象或者快乐的东西,我都感觉是不错的享受。古书让我读到了曾经的烽火岁月与金戈铁马的奔驰,读现代书,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与我真实生活相似的点滴。读小人书或者童  相似文献   

6.
正身为一位语文老师,引领学生们读书是我的责任,让读书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也是我的责任。我接班的时候,学生们正值三年级,处于阅读培养期,阅读能力发展迅猛,因此引导孩子读书、重视孩子读书是我首要的任务。一、精心选择书目1.《新语文》如何让班上56个孩子接触到符合自己"胃口"的文章?我想到了《新语文》,"阅读经典,走近大师"是这个读本的贯穿性线索。几乎每一册都形成一个系列,书中节选了大量中外名家名著。孩子们通过读《新语文》,在短时间内视野可以得到拓  相似文献   

7.
巴述丽 《教师》2010,(31):115-116
读名家吴非老师的《前方是什么》,我领略到了吴非老师这样一位有思想,敢说,敢做的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智者的形象。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新教育,以一名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我们前行。正如他自己在书的自序中说的那样,“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中外名家们在预测A股今年走势纷纷折戟沉沙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既然名家们(其中包括国际顶尖大师)都可以集体犯错,那么众多专家的关于股市的判断还有多大价值,我们还能相信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建议?莫非真的如坊间流言所传:"股市无专家"吗?每个股龄稍长的人大概都听过诸如此类的故事:颇有些名气的行家  相似文献   

9.
离开教学岗位已有若干年,也许是因为偶有作品在报刊发表的缘故,常有青年教师问起如何才能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每当此时,我总会问一句:你动笔写东西吗? 我以为,写作,是一个青年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的最佳途径.不说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这些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就是大家熟悉的李镇西和薛瑞萍,我们不都是从《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和《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作品中领略他们的教育风采和教育智慧吗?与这些名家、特级教师相比,述而不作,眼高手低,是我们教师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透过此,我们也许可以窥见普通教书匠与教育名家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10.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中外名家也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重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写作     
我在高校教授写作三十多年,创作时间逾四十年,这里就读书与写作问题谈点体会。我从小就欢喜读书,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也无什么目的与要求。后来长大成人,读书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大部时间用于读中外名著,同时也读一些杂书。有些青年同志问我:“你用什么形式读名著?”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以集中为主。我在一个时间,比方说一年或半年,集中时间与精力研读某名家名作。如鲁迅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巴尔扎克小说全集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年或半年业余时间读完一部名著。这样读.比无目的无  相似文献   

12.
笔者听过不少名家的语文课,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从目标到方法、过程都非常简约,就是围绕听说读写来开展,尤其是读和写。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我买了由张圣华主编的"大师背影书系"系列丛书,这里有朱自清、夏丏尊、陶行知、蔡元培、叶圣陶等名家的作品。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人出现之后近一个世纪了,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批人?翻了一遍之后,我最近重新读了《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一书,朱先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经验一次次引发了我的思考。朱先生认为,"五四"以前的学生,他们真正的底子是古文,这些学生在入学校之先,  相似文献   

14.
从小爱读散文,读毕淑敏:眼前淌过一条融满真性情的小溪;读贾平凹:空中飘着辛辣味,耳际回荡着陕北男儿豪爽的铮铮呐喊;读孙犁,身被荷香围绕;读冰心,心被挚爱浸润。沿着名家的足迹,我一边聆听他们的呓语,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我的生活如一弯平静的湖水,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而读余秋雨的散文仿佛一粒石子投入到了湖心。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就爱读书,成长中一直与书为伴。每当遨游书海,我总会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在与快乐。暑假一到,我便整日泡在图书大厦。妈妈“下令”每周只允许我买一本书,因为我的书房已经快要“招架不住”了。所以,我只能把喜欢的书在图书大厦读完啦!从科普类图书到人物传记,从名家散文到古典小说,任我尽情赏读。时间一长,很多工作人员都认识我。“小书迷,又来啦!”他们每次都热情地招呼我。  相似文献   

16.
<正>与马佳威聊天中同学少年:12:21:06你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马佳威:12:29:36我擅长写散文,也喜欢阅读名家的散文,比如林清玄、杨绛、三毛的作品,都是我喜欢的。每次阅读这些名家散文时,我都会一遍遍地在心里默读,反复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这些文字的韵味和力量。我也会把精彩的语句摘抄在我的笔记本上,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开发学生脑中那一个密封的古诗大宝盆?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从三大方面一起施行,效果比较好。一.给学生编辑古诗文名家生平的故事,作专题学习。古代散文家,我首选唐宋八大家苏轼等人,古代诗人,选择李白、杜甫、刘禹锡、范仲淹、辛弃疾、陶渊明、王维、王勃、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编辑他们的生平故事。当学生熟悉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作者和古诗  相似文献   

18.
王琴玉 《海南教育》2013,(12):64-64
<正>1.行走中,总有些稍纵即逝的感悟,不及时抓住,便四处散了,很快就不知道它流落到何处了。即使牵挂,也无从寻找。于是,便有了开端。2.读张文质,读周国平,读魏智渊。当他们都说———"我看透了这个世界,我依然热爱它"时,我说,热爱比看透更容易。我努力。3.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或者去寻找意义,或者去创造意义。否则,无聊而已,无奈而已。4.假装优秀,假装善良,假装敬业,假装高尚,假装纯洁,假装热爱运动,假装热爱阅读,假装热爱这个世界……只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重在写人叙事。通过写人叙事来表现中心,其中的构思非常重要,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例文,谈谈例文的成功之处。雪中贺卡8年前,我读初一。这年我12岁,正是爱幻想的年龄。冬天,飘了几场雪。元旦就像精灵似的,附在雪花瓣上,悄悄舞来。精致的小贺卡也在空中舞来舞去。然而,我们在迷恋贺卡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老师,我们把最精致的贺卡,奉送给他们。歪歪忸忸的贺语是一串串跳跃的童心。老师收了贺卡都很激动。他们捧贺卡的手有些颤,眼睛也湿了。给我们班上课的有6位老师。我们送去5张贺卡。惟独没有送给她。那年她只有19岁,刚中师毕业。同学们欺…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心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听众问我“:林先生,我发现来听你演讲的人,不论男女都长得很美丽。我想请问你,是美丽的人特别喜欢读你的书呢,还是读了你的书会变得美丽?”由于他的问题如此突兀,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我说“:你看到这些人这么美丽,那是因为你用美丽的心来看他们,就像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