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 ,殷商正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之一。商代祭祀至为频繁 ,可以说是无日不祭。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代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衤氏(天帝、日神、云神、四方神、山神、河神、社神等 )和祖先神灵 (先公、先王及先妣 )两个方面 ,其中又以祭祀祖先的内容为多。祭祀神灵需要供奉祭品。卜辞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豕等动物牺牲及用人作祭品的“人牲” ,此外还有玉帛、粮食、酒等等。以人作祭品祭献神灵 ,古书称“用人” ,后世称为“人祭”。人祭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  相似文献   

2.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3.
商王朝重视祭祀,祭祀时会使用牺牲。作为记录商朝祭祀情况的重要载体,在殷墟卜辞中保存下来很多的用牲之法,本文选取了"卯"这一含有用牲之法意义的字来着手,借助汉达文库,将"卯"作为用牲之法使用时的辞例进行了一番总结,归纳出五种主要的形式。接着在每种形式之下,对"卯"所针对的对象即牺牲以及牺牲的数量进行了一些归纳分析。以期窥见商代使用祭牲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4.
殷商人牲人殉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 :商代的人牲和人殉是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杀戮 ,是商代奴隶制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笔者经考证认为 ,商代的人牲是远古祭牲风俗的继续和变相的血亲复仇 ,并有着明显的父权制特征。而人殉在远古、近代都有 ,商代的人殉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奴隶主对奴隶的肆意杀害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用马进行的祭祀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马牲祭祀和车马祭祀。马牲祭祀是将马作为食品,献祭给天地山川这类自然神,以供其食用;车马祭祀则是将车马献祭给祖先神,以供其乘坐。这种差异不见于其他动物牺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马的引入和本土化历程来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于马的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前者将马作为骑乘交通工具和重要肉制品来源,常见马牲祭祀;后者将马作为驱动车舆的重要动力,常见车马祭祀。马牲祭祀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及与其交往密切的秦、晋等国,又经秦晋渐次影响中原,并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到荆楚地区。  相似文献   

6.
《周礼》所载大师礼有自成体系的祭祀内容。按照时序,这些祭祀可分为出军前、军中和还师后的祭祀三个部分,包含祭社、告庙、设军社、齐车载主(军社和迁庙主)、祭行神、祭上帝、祭山川、献捷礼等。祭祀对象上,天神、地祇、人鬼皆有,涵盖了国家祭祀系统主要的神灵。这些祭祀本质上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祭祀神灵以获得福佑是人为建立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国家的权威和军队的威严来构筑和解释的,它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有利于巩固天子与诸侯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8.
告庙·封禅     
古人很重视祭祀,祭天地,祭社稷,祭祖先,祭各种神物,五礼中以祭祀为重。“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周礼·天官·大府》)国君如不重视祭祀,就要受到责难。商汤征伐葛圆,武王讨伐纣王,都是以此作为对方罪状的。告庙和封禅是古人祭祀的两种主要形式。告庙,庙是祭祀祖先的屋舍,里面安放着祖宗的牌位,也称祖庙,宗庙。起初,天子、诸侯等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立祀,至唐宋以后普通族姓始有家庙。建庙多少也有规定;天子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  相似文献   

9.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 的兽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人祭现象以及嗜酒风习等等,无一不凝聚 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神人以 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 愉悦。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民俗中,我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  相似文献   

11.
在商代宗教的信仰体系中,上帝崇拜是作为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所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现实主义色彩,它所具备的宗教领域的兼容性,是与统治者收取民心的精神羁縻以及现实世俗政治的目的相一致的。商人的祖先崇拜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同时,商代的宗教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礼治作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伦社会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2.
《保训》"假中"之"假"习见于传世文献,是"祭者致神"之义,"假中于河"即通过祭祀"河"得到"中"。"假中于河"之"河"是河神之谓,与传世文献中的"冥"关系密切。上甲微通过祭祀河神来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并赋予攻打有易的正义性,"假中于河"即通过精诚的祭祀来获得神灵公正的裁决。因此,"中"就是具有公正、正义、公道含义的思想观念,"得中"就是公平、公正地裁决事理。这一点可以结合"中"的功能从汤、舜、尧以及周文王的事迹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太阳崇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先秦时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的太阳崇拜,经历了史前传说时期、殷商时期、西周及其以后时期三个阶段。远古的太阳崇拜,经过殷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尤其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太阳本身的崇拜已经淡化,与此同时。却又把对太阳的崇拜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了起来,不仅把它消释在对上天的崇拜之中,而且还把对它的崇拜和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敦煌壁画中出现的风伯形象,反映了敦煌地区对风伯的崇拜。结合敦煌壁画和敦煌文书,试图揭示敦煌地区的风伯崇拜与祭祀状况。  相似文献   

15.
商人的帝地位尊贵,虽非至上神,但在人神关系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西周时期的上帝更上升为至上神,但人神关系与商代并不完全一致,并为以后的演变定下了基调;西周末期是周人的神权理论渐趋崩溃阶段;至春秋时,中国古代人与神的地位终于翻转,并对中国古史传说发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翻转有诸多不彻底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皞为“民神不杂”时期,少雌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7.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岳红琴 《天中学刊》2005,20(3):103-106
商代的"方"有多种涵义,除表示方位、该方向之土地或土地神、祭祀方法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涵义,就是表示方国的泛称。有商一代,方国林立,但其社会性质却不能一概而论。商代方国在地理分布上主要位于商王朝势力范围的边缘或之外。当他们臣服于商时,即被纳入商之势力范围之内,反之,则不属于商之势力范围,这就造成了商王朝疆域的复杂与多变。  相似文献   

19.
梅山洞蛮所创造的古老梅山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祖神信仰。有祭盘瓠、祭雷神、祭蚩尤、祭猎神等。其祭祀活动是原生状态史学、戏剧的活化石 ,比外国早近三千年 ,具有极大开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