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山深处不仅潜存着无尽的物质矿藏,而目也蕴涵着丰美的精神文化财富。新近由冯国喜编剧、商洛剧团演出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商洛花鼓剧《月亮光光》,就是一部成功的艺术力作。(这部剧自去年11月在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了优秀剧本、优秀导演等7顶大奖、14项小奖,引起了极大反响。)该剧以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动情发意的感人力量为默默耕耘在偏远山村的教师歌功颂德,体现出一种真淳朴素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李商隐的诗 ,可能有人会说 ,读不懂的诗 ,写得再好又有什么价值 !这真是“诗家都说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绝句》)啊 !确实 ,李商隐的大量诗作是喜欢堆砌典故 ,含蓄蕴藉 ,隐晦难懂。但这并非要故作玄虚 ,卖弄风骚 ,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和国家命运 ,抱负远大。但却生活在唐王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真是“生不逢时”。所以尽管他自小聪明 ,刻苦好学 ,才华出众 ,1 6岁便登上仕途 ,也还是逃脱不了卷进派系斗争的旋涡。起初被属于牛党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幕…  相似文献   

3.
追寻本真,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修炼,我们也许做不到庄周那样的清静无为,但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做真实的自己。豪华落尽见真淳。追寻本真诠释的正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给语文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气象,但语文课堂上许多形式主义的做法又开始出现:为了自主而自主;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所谓的“完美”而设计了丰富多彩但毫无作用的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上经常花样百出,歌声、笑声频频,学生兴致勃勃,但课上完后许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只是脸上、身上多了许多花花绿绿的东西(老师奖励的),这就不由得让人怀疑课堂的效果。那么如何摒弃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呢?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从简、从实,做到“扎扎实实”,抓语文最根本的东西,上实实在在的真实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6.
7.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珍》  相似文献   

8.
顾丽 《文教资料》2010,(26):54-55
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浮华的风气,强调形式,忽略语文本真的课也随处可见。撇去虚华的内容泡沫.煽情的语言泡沫,浮夸的设计泡沫,回归平实语文,才是我们应该去走的路。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几次听青年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了亲自尝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些变化着实令人欣喜。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忧从中来:语文课堂越来越花样繁多,乍看都是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都是浮光掠影,重形而失质。这种过度的包装粉饰,过分地追求"出彩",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浮华的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对苏轼和陶诗,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本文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时完成的,故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说来,由于苏轼的和陶诗是为了“陶写伊郁”,故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了自我的个性形象。又由于他崇尚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并“欲以晚节师范万一”,故“豪华落尽见真淳”便是苏轼和陶诗的艺术特点,但,于真淳的感情和平淡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  相似文献   

12.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乙巳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掉彭译令,归隐田园。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和《饮酒》两组诗,用以叙述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中国  相似文献   

13.
学生写作原本应该写出其心声但现实中却早已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学生写的作文假话、空话、套话泛滥。学生作文有了成人化倾向,他们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来写作,世故习气抹杀和压倒了纯真童心。比如,写学校题材的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宁愿编,也不想得罪老师,这样教师永远不知道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记得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题词:"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作文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活不出生活的滋味,可是现在中小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短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进一步书写着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和民间小人物,在写作手法上也比长篇小说更为多样,叙事视角的转化、心理描写的突出、象征手法的运用、紧凑结构的安排,都体现出老舍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文体家.拥有自己独立创作理论的老舍,逐渐在文学领域中形成了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春意盎然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锐不可挡、雄心勃勃堪称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作家“精锐连”。这是一个齐展风采、各见神韵的文学创作“明星”群落。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明星”中,贾平凹闪出的光亮可以说是最为夺目者之一。当然,贾平凹是以写小说出名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声誉,海内外广为传颂,深受读者喜爱。贾平凹的散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流贯着深情;在超越激情、清新素雅的意境中,糅进了现实生活的多彩多味;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表现了人们丰富复杂的社会心态和思想情怀,令人回味绵长,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6.
陶潜存诗125首,文11篇(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1956年8月北京第一版),不算丰饶,但影响极大,苏东坡《与苏辙书》称:“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王瑶先生说:“但陶诗对于后来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这可以拿历代为陶诗作注释的人之多来作证明;中国诗人中除杜甫外,几乎再没有像他这样为历代人们所注意的了。”(《陶渊明集》前言)历代评陶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从不同的侧面晓喻后人,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少帮助。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自从产生以来,在学术界就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地方史研究中更是如此。用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山西戏台,实属罕见,乔著的这一思路确实是为进一步发掘山西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核模本。文章以乔著为依托,既从深层阐述乔先生之深意,也在阐发自己之感悟。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然之中有无尽风彩,平淡之中蕴含真淳。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诗歌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在"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下更好地体现诗歌教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黑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顺应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番新鲜的尝试和多元的探索,在追求版面创新的“语言演练场”、“阅读大观园”及“佳作竞技”等表现形式的同时,继承了往年的盘活、求实的特色,发扬了一贯的精细、唯美风格,繁华似锦而真淳常在,展示了愈发淳厚的朴实无华的本土特色。夯实基础首先,语文试题重点考查了语文基础知识,并加以知识、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例如:第1小题设计了一段东北大秧歌式的“说口”———“今年语文试卷,仍设三大版块……”,用意其一在于为这段“友情关怀”中的加点字注音,其二要求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