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的民族信仰及其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接受的佛教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关。由于时代的局限,李贽妇女观里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对李贽的妇女观来源的全面分析,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李贽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李贽的妇女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在妇女参政,妇女接受教育、夫妻关系、寡妇及妨妇等问题上,均提出了进步的见解。李贽还将其进步的妇女观付诸实践,如平等对待妻子的女儿,劝丧夫的儿媳改嫁,为寡妇打抱不平,招收女学生,对社会地位低贱的篆刻女作一视同仁等等,但妇女的解放,最根本的条件乃是经济权利,囿于时代的局限,李贽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李贽的妇女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矛盾之处,如他对节妇、烈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又夸羡她们具有男子之气;她赞成寡妇再嫁,却又承认卓君的私奔存在“小耻”;他主张夫妇之间要平等相待,但又鼓吹“真有意为天下,先从妻子处整顿一番如何”?李贽的妇女观及其实践,既反映了明代社会新与旧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新旧思想中新的为旧的所束缚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钟晓霞 《青海教育》2014,(11):17-17
《水浒传》一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但在其流传和接受过程中,因读者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的变化,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李贽评《水浒传》,将鲁智深解读为有着完全佛性的真和尚,金圣叹对鲁智深的理解更多从其豪侠性格角度着眼,之后的读者对这一形象各有合乎自己习惯的理解,但总体上始终沿着李贽、金圣叹等人的评论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贽是明末力倡男女平等的先驱者,正由于是先驱者,故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他尊重女性,敢于批判封建礼教,肯定女子有和男子一样的读书受教育的权利,并将其进步的妇女观付诸实践,如招收女学生、平等对待妻子和女儿。他在妇女问题上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囿于时代的局限,李贽的妇女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在创作论、主题论、人物论等方面皆反对李贽的观点 ;而在“自娱娱人”说、宋江形象、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虚构等方面则承袭叶昼的一些说法。金圣叹为了出名 ,大反甚至大骂李贽 ;而其狂傲性格使他在承袭叶昼时又不标明。金圣叹反李痛快 ,而承叶则极不诚实。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叶昼一直被看作是小说评点的启蒙李贽与小说评点的集大成金叹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过渡,理论界并因此把他的理论进行深化梳理,以佐证他的地位,但事实上,叶昼的批评理论与李贽、金圣叹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从叶昼现存在主要批评材料《水浒传》评点来看,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语缺乏明确的道德体系的支撑,显得含混矛盾,审美批评也带有很强的市俗市、民间化色彩,从而体现出鲜明的通俗品格。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想一是抬高《水浒》的地位,一是“世不相延,人不相及”的文学发展观。鲁迅说他是“拾人唾余”,胡适则说他是“眼光过人”。从明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来看,金圣叹只是照搬了李贽与袁宏道等明代批评家的观点,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因而只是“拾人唾余”而已。  相似文献   

9.
李贽不仅是明代的一位进步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就是他的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两书的史实取材于历代正史、人物传记和文集,但依照作者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人物加以分类,细立名目,并撰写了叙论、专论或短评,反映了李贽的史学观与政治观。细审李贽的史著,固有不合于儒者相沿之是非的一面,但从总的倾向看,他的史学观仍渗透着儒者的政治思想。本文试对李贽史学思想中的有关问题,分别叙析于后。  相似文献   

10.
从明代时文文化繁荣的背景出发,对李贽时文为天下至文的观点,进行阐释,认为李贽从童心出发,寓创新于时文中,以时文格式讲说孔圣精蕴,阐发个人心得,探讨个人性命下落,故可称为天下之至文。同时,李贽的时文观也有同与传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即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理想,又表现为一种调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手段。现阶段中国平等问题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的功利评论取向、社会分化加剧了不平等与异质性以及社会流动与整合的要求密不可分。起点平等受制于社会分层的延续性与社会分化带来的差别性,机会平等是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原则,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是结果平等的现实呼唤。  相似文献   

1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包含立法平等,这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现代各国的宪政实践都体现出了对立法平等的权利保护,我国的现实需要也提出了立法平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儒道释平等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人生格调和价值取向。儒家崇尚道德至善,追求仁义境界;道家崇尚清心寡欲,追求自然境界;佛家崇尚解脱,追求涅磐境界。虽然如此,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蕴含着对乎等的向往,尽管他们对此所采用的表达形式不同,各家平等的内容也不一致,但在这个价值取向上他们却殊途同归、本文论述了儒家人格主义平等观,道家自然主义平等观和佛家宇宙主义平等观各自的基本内容,以彰明儒道释平等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司法是司法机关运用法定的程序解决纠纷或争议的活动。司法公正是司法的固有之意,是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公正不仅可以保障实体公正,实现其:工具价值,而且程序公正还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即程序公正本身体现着社会民主、文明、人权保障和法治精神。司法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实体公正的个体评价性决定了程序公正在司法公正中的优先价值。由于程序公正对司法公正能否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冈而有关诉讼程序的改革就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重点利难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祝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男女之间多个层次的不平等,从而形象地告诉读者,妇女解放既包括了经济上的解放,也包括了制度上的解放,还包括了文化上的解放.要实现妇女的最终解放,人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过程机会均等和受教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差很大、一般劳动者的子女在考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社会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入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等。其原因主要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所致的两难选择;城乡差别、高等学校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费制度不合理。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如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完善贷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平等和教育平等是两个较为复杂的范畴。莱伊从平等的对象、范围和目标等三个方面对平等范畴做了界定,认为平等对象包括个人平等、组内平等和组别平等,平等范围有分配和所得两种,平等目标则包括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他进一步从平等的价值、属性、选择原则出发,对平等的选择进行了阐述。莱伊对平等的研究从多方面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平等,对教育中的平等理解以及教育平等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等历来是哲学和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时代的焦点问题。对于平等可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从人的发展维度看,平等可分为起点平等、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三个层次。起点平等不可能,结果平等不可取,唯有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四姓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既是针对印度现实社会中的出身、种姓、性别和宗教信仰的诸多不平等现象之反抗,又体现出了完善的人格,提高了人的觉悟,使人能真正成为不愧为万物之灵的人。该思想既是佛教的世界观、价值观又可以看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理论基础。佛教的生命平等观和万物平等思想,是把其他生物放在和人类平等的甚至是至亲的位置上来诠释的,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的无我论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否定。任何生命没有可以驾驭其他生命的特权,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