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示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作战路线图)师:北征乌桓,是曹操为了平定北方的最后一战。这场远征,几经波折,原计划经过碣石山,走平坦易行的滨海道,后来遇上大水,只能改道;换成从卢龙塞出塞,但这条道路非常危险,群山峻岭,又常年失修,给行军造成极大的不便。好在一路没有遇上敌人,总算顺利。快到目的地时,先锋骑兵在白狼山被困,乌桓军队主力前来围攻,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即使后来曹操获胜了,他也感叹道:“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意思是这场战争侥幸获胜,是上天相助。从此,他的军事版图更加巩固,实现了北征的目的。获胜归途中,曹操来到碣石山,写下《观沧海》。你们认为此时,曹操的心情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
曹操一生征战,戎马倥偬。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以53岁高龄,亲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诗人登临碣石,慷慨歌呤,借乐府旧题谱写了一组题为《步出夏门行》的四言诗。《龟虽寿》就是这一组诗的末章。这首独立成篇的短诗,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和倾注其间的浓烈感情,阐述了意  相似文献   

3.
三国武器     
三国赤壁之战,也是冷兵器演进过程中的一次著名对决。建安十三年正月,即公元208年,剿灭袁绍、北征乌桓后的曹操,没有片刻喘息,立刻返回驻地邺城,凿一湖名曰玄武,日夜演练水师,准备大举征伐刘表、刘备、孙权等南方势力。一场冷兵器时代  相似文献   

4.
论曹操     
毛主席在《北戴河·浪淘沙》这首词里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就是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在归途中曾经登临碣石,写下了豪迈的《碣石篇》。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在这里,毛主席对曹操给予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陶玲 《初中生辅导》2007,(13):21-23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他的名篇,是他在北征乌桓时所作,这次征战使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他的后方,最终才有了他第二年的挥军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由此可见,北征乌桓的胜利对曹操来说是多么重要,也正是这次战争的胜利,增强了曹操的信心,激起了他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在了解曹操其人及写作《观沧海》这首…  相似文献   

6.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观沧海》注碣石为:“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主这种说法的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南五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并描述“碣石顶”,  相似文献   

7.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从现存的作品来看,他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但他创作乐府诗又不受古题古意的束缚,而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直接“叙汉末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为旧时出殡时挽柩人所唱,曹操率先用它来“悯时悼乱”。另外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短暂无常、须当及时行乐或升仙得道的曲调,曹操用以抒写自己统一天下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斗志以及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途中所见的壮景,富有创新精神。这些诗歌,不仅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言志。这类诗中,诗情和哲理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曹操自喻“老骥”。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识见过人,豪气超群,曾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见《三国志·武帝记))。年虽53岁,仍北征乌桓,尔后又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  相似文献   

9.
曹操(155—220)《步出更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又名《陇西行》,属乐府《相合歌·瑟调曲》,写于建安十二年(207),是行军途中触景生情、慷慨抒怀的作品.全诗前有“艳”辞,散文形式,是乐曲的前奏,通称引子、序曲,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相当于章),可以看作相对独立的四首四言诗.本文介绍首尾两首.有必要先说说它的背景.建安十年(205),曹操消灭了袁绍(?—202)之子袁谭,袁绍另二子袁尚、袁熙逃奔到辽西乌桓.乌桓,也作乌丸,是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一支,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在袁绍未破时,由于袁绍对乌桓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乌桓的奴隶主曾“承(乘)天下乱,破幽州,略(掠)有汉民合十余万户”,把中原人民掠去做奴隶,给人民带  相似文献   

10.
诗是最严谨、最纯粹、最精微的文学形式 ,要培养高尚雅致的审美情趣 ,诗歌是最好的载体。但诗歌教学又往往是最难激发兴趣、获得趣味的教学 ,它没有“故事”的情节吸引 ,更没有“卡通画”的感管刺激。因此 ,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和浅显的感官满足中跳出来 ,获得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 ,从而实现“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那么 ,什么是诗的趣味呢 ?试以初中语文第四册《古代诗词五首》略作说明。《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回师至碣石山所作。全诗意境恢宏 ,气势雄浑 ,情感奔放 ,有“天行健 ,天子以自强不息”的情…  相似文献   

11.
《观沧海》是曹操所作乐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此诗各章独立,所以被视为组诗,它有一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汉末天下瓦解,军阀割据。当曹操的势力开始崛起时,首先与北方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军阀袁绍发生冲突。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决战中获胜,至建安十年,终于摧毁了袁氏在河北的统治根基。但袁绍子袁尚、袁熙逃至辽东半岛,与乌桓(东胡族的一支)首领蹋顿结为一体。此时曹操向往着再度统一中国的宏业,却处于南北夹逼的困境:在东北方向,袁氏兄弟与乌桓军屡屡侵扰边境,成为  相似文献   

12.
《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东汉末年,居住我国东北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不断掳掠汉民,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曹操奏凯而归后已53岁,但战乱并没有完全消除,祖国还没有统一。当时,积极入世,消除战乱,恢复封建治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曹操虽到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他把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融汇在诗章之中。诗的开头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神龟,语出《庄子·秋水》,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  相似文献   

13.
曹操对三郡乌桓的战争,是一九五九年史学界关于曹操的讨论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拟就曹操对三郡乌桓战争的目的和性质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见解。(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三国志选·武帝纪》P33—34有注云:“三郡乌桓,指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中乌桓,详《乌丸传》。但查《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30:“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上谷乌丸大人难楼,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丸大人乌延……自称汗鲁  相似文献   

14.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翻开史册,曹操平袁绍,征乌桓,挥鞭策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碣百遗篇历历在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法家路线的实践者,竟被历代儒家所痛恨,所丑化。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破刻画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奸臣”。叛徒、卖国贼、当代的大儒林彪不仅恶毒攻击法家是“罚家”,而且别有用心地从  相似文献   

15.
曹操在建安后期发布的三道求才令,都是有实际内容的用人教令。建安二十二年令列举了五类人才,其中四类都是曹操实际选拔叙用的对象。建安后期选举拔用人才,是经常性的和制度化的,也是在求才令的指导下进行的。求才令与曹操谋划禅代的活动的关联,只能从宽泛的意义上言之。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起初,主要战场在黄河流域。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到许昌,利用朝廷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军阀集团实行各个击破。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原。次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计划先占荆州,再取东吴,而后攻占益州(今四州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曹操向荆州(治所在今襄樊市)进军,非常迅猛。七月发兵,九月兵到新野,刘表(八月病死)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于是曹军长驱直入,进取樊城襄阳,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夺占江陵,并乘胜顺江东下,指向东吴。  相似文献   

17.
曹操既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诗坛上的巨擎。他生活充实,阅历丰富,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尤为深刻,形诸笔墨不同凡响;他以极大的热情,招贤纳士,并在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之余,躬操文墨,通过卓绝的努力,造成了建安文学的空前繁荣。曹操不仅是建安文人集团的领袖和精神支柱,而且他的文学成就也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建安文学和曹操的历史作用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大的讨论:一次是1959年的为曹操翻案,另一次是1975年的评法  相似文献   

18.
马志正、许韶立二同志的《汾河何时失去漕运之利》(载《山西师院学报》84年第1期)一文,简短千余字,概述了汾河漕运史及其衰落原因,读后受益良深。然而文章尚有几处值得商榷。第一,该文所引《晋乘(?)略》: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应为汉献帝建安年间),“乌桓数入寇,曹操将击之,凿渠自滹沱入汾,名平虏渠”,本身就是一条以讹传讹的史料。其原始史料则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一年,“三郡乌丸(桓)承天下乱,破  相似文献   

19.
名人谱曹冲:字仓舒,是曹操的第七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由环夫人所生。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操最  相似文献   

20.
人民厌恶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是根本原因。曹操以耕战政策作为“定国之术”,注意恢复发展生产,受人拥护。曹操尊重人才,争取民心,是平定乌桓,统一北方,统一全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