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琳 《现代语文》2011,(2):51-51
“美感的本质在于: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指欣赏者和人类)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就是人们在立美欣赏过程中,“通过美的对象而直观自身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美学家叶朗认为审美教育目标是“个体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美感又被称作审美意识,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美感与人的感觉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西方有人把美感称做“The sense of beauty”和“The aesthetic feeling”。但是,美感又不是普通心理学所指的感觉和情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①康德对美感问题曾做出过启人深思的论述。他说:“对于鉴赏重要的不是感觉的快感,而是单纯经由它的形式给人的愉快。”“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是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这种必然性是属于特殊的种类。”③由此来看,审美意识中的感觉和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一种美,这是美学家们的共识。中外美学家认为:美,无处不在。同样,语文教学这门艺术也蕴涵着美。美,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在语文教学方  相似文献   

4.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启光在论文和专著中对美的新认识,主要是阐明了“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明确提出“美就是美感”、“美感(美)就是快感”。过去人们主要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论证美的本质,而周则是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给予新的论证,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美的本质应概括为“进步理想的的形象显现”。  相似文献   

5.
略论美感     
在对美学的研究中,美感是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课题。因为,美感这一人类所具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既大量、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作为美学的一种细胞组织,蕴藏着巨大奥秘。搞清美感的实质,十分有助于将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以往,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感的实质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在唯心主义美学家看来,美感是“迷惘而不可知”的。柏拉图就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神赐的迷狂。他把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幅写实派描写巫峡或西湖的画,在没有见过巫峡或西湖的人们看,总带有若干美的意味。但是在西湖或本地人看它,它的趣味就不免比较淡薄些。这就是距离的远近不同。”这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现象。一座平常小屋,一簇普通花木,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一旦入画,便成风景;如身临其境,则平淡无奇。西湖巫峡尽管风景独秀,但因本地人和它距离过近,便看不到它的出奇。而那些没有见过西湖或巫峡的人,所以见景叹美,是因为这些景物和他们距离太远了。这说明,有些对象,离我们越远,越能引起我们探索的兴趣和美感…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语言巫术在蛮荒世界中的产生,是与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直接地产生于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从许多古文献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些: 一方面,人们认为自己的生存是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某种神灵决定的,或者是这些神灵能影响的,所以,人们要祈求得到一种庇护,而免受一些灾难。祷辞就是人们在这种条件下生发的,它体现了一种敬。如《吕氏春秋》中的“操牛尾以歌八阙”,尤其是“歌帝功”等,表现出原始人对神灵的景仰。可以这样说,祖先崇拜就是最早靠祈祷而传承的,也是这样表现的。当然,敬与惧和谢是相连的。  相似文献   

8.
即兴演讲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之一。美感性是德育即兴演讲的生命。所谓美感,就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健康而和谐的情感体验”。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不会凭空产生,它是由美感刺激物引发的。美感性原则便是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对“美”的感...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开展 几千年来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发出:“美是难的”这一最原始最古老的感叹。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说:“在我们称为美的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性质中,我们选择哪一种性质来适应以美这一名词为标记的东西呢?……那只能是它一出现,就使一切存在物美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常有或稀少……就使这些存在物有较多或较少的美。而没有这种性质,就使它们不再有美”。看上去狄德罗对寻找美的本质,思路很清晰,似乎成竹在胸,但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人都同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审美能力” ,指的是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美或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是人的一种高级智能。它是发生在主客之间 ,由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中蕴涵的美的因素的发掘、感受和表达活动。这种能力 ,在教育不甚发达的古代 ,曾被认为是“虽在父兄 ,不能移以子弟”的特殊能力。其实 ,美感中虽有天赋的因素 ,却更多地是依赖后天的培养而习成的 ,只要主体认清审美活动的规律 ,坚持不懈地按照美的规范来塑造自己 ,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顺利担负起实施美育的重任 ,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下面 ,我们就…  相似文献   

11.
不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体育学科不具有诱人的魅力吗?是学生天生不爱学习吗?都不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2.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所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审美创造办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  相似文献   

13.
课堂美感,是愉悦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论的艺术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也就是课堂美感。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科美感因素,激发学生美感心灵,把学生领入美的世界,让他们自主、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获得美的熏陶,是课堂美感艺术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4.
美感是美的反映。什么是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确充满着美,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人说:“凡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总是和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的东西确实有不少是美的,但需要的又不一定都美。环境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吧,有的环境是美的,但也有的就是不美。又有人说:“美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丑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同志说:“欣赏活动本身,也具备艺术创作的意味。”的确是这样,书法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书法欣赏时,不能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一瞥和被动的接受,而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尽力捕捉审美客体(即书法作品)本身美之所在,充分发挥美感认识中的直观、联想、理解的作用,去发掘、去撮取、去感受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形象美与意境美。提高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要肯做“有心人”,长期不懈,总是能达到目的的。如何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从书法艺术本身来探索,要做到“多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其著名的《谈美》中对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美学观提出了批评,认为罗斯金混淆了美感与快感,过于强调艺术对自然的刻意模仿。但如果对罗斯金的著作作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正,他的批评对国内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罗斯金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罗斯金的“典型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理论是他界定“美感”的核心依据。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上,罗斯金并非像朱光潜所批评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自然不加任何选择,而是强调其想象力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罗丹在《艺术论》上说:“自然总是美的”。数学正是自然的一种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观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无疑也是美的,这种美就是数学美。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说:“凡是既美且真的,也就是在结果上是愉快和善的。”所以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但是据有关调查,在初中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单调乏味,至少没有其他科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20.
有的学者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非知觉和概念,故“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直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直觉是与人类认识活动相对立的直觉。如果把这种直觉即直观当作一种特殊的感性认识,并且不是孤立地谈论直觉,而是联系与直觉密切相关的理解来考察审美认识全过程,必然能够得出符合审美认识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