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条线索,即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明线)和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暗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的探讨一直没有停过,不过对这两条线索的研讨或者说是争论,历来都集中在这两条线索哪一条是主线哪一条是辅线这一问题上,而对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探索却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2.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解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明确定位)--深究(深钻教材,弄清重点,把握意图)--理解(理解教材,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对于数学教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5.
《药》不是“双线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即所谓“双线结构”。如:“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安排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在小说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药》、《智取生辰纲》等都是这样。”(高中语  相似文献   

6.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由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的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以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之秘密。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药>的线索是什么?<药>是单线结构还是一明一暗的双线结构?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几十年来都是众口一词:<药>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语文课本说:"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9.
双线串珠法     
《新读写》2010,(7):80-85
记叙文一般有一条线索,一线贯穿。在写作学中称为“单线结构法”。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有两条线索。如虚实线、明暗线、双主线和主次线等。在写作学上称为“双线串珠法”,也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单线结构的文章情节简单,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次第展开。一以贯之。环环相扣。双线结构的文章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鲍坚勇 《考试周刊》2007,(22):76-77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所涉及的内容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教材主要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认识祖国的统一大业问题,为了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笔者增加了一条张大妈寻找在台湾的儿子的线索,通过张大妈和祖国两位母亲寻找自己的孩子这两条线索来学习本节内容,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内容更具色彩与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四章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6年。包括隋、唐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1.从政治上看。(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隋的大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南北分裂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故事集中而紧凑。有的文章甚至出现两条线索,使故事的内容显得丰富而又清晰。这种双线结构一般有下面三种组合方式。一、先分后合在文章的前一部分里,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围绕甲线索叙述一个故事,再围绕乙线索叙述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单向发展,平行并列。在文章的后一部分里,再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两线合一,难以分开。例如《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先以牛  相似文献   

13.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4.
双线结构,是指作品的情节由两条线索构成。中学语文课本类似这样的文章较多,有的明暗交错,有的平行并列,它们像两条鲜润粗壮的血脉贯穿全文。学习起来,只要理清课文线索,整个内容就会一目了然;掌握起来,犹如顺风行船,轻松便当。现将这些课文结构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学习提示 本单元讲述了 1 937年 7月至 1 945年 8月的历 史。基本特征是全民族抗战。有三条线索 :(1 )一对 主要矛盾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 期的主要矛盾。 (2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国民 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共产党 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 抗战路线的指导下 ,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 (3)三个发展阶段 :战 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本单元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同学问:《背影》结构的精巧,表现在哪里?表面上看《背影》似行云流水,好像谈不上有什么严谨巧妙之处;实际上其结构是极其精美的。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法,全文安排了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所谓明线,指的是以时间、空间为顺序来记事写人的外在线索。作者写了四件事: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  相似文献   

17.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苔丝和亚雷 (Alec)之间的对抗关系 ;一条是苔丝和安吉尔·克莱 (Angel Clare)之间的爱情关系。在第一条线索中 ,苔丝不幸被亚雷糟蹋 ;在第二条线索中 ,安吉尔在新婚之夜听完苔丝的不幸遭遇后 ,离开苔丝 ,出走巴西。关于安吉尔离开苔丝的原因 ,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出于安吉尔“自私的本质”的“遗弃”,对此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 ,仅仅用“自私的本质”的“遗弃”来说明安吉尔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极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既失之偏颇又有失公平。下面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安吉尔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变化及改革。现代学制的形成一、现代学制的形成研究现代学制的形成,不能不从研究现代学校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开始。现代学校的产生,实际上是分为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发展为升入大学的中学。另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思路说明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国家出路。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未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当然,危机也蕴含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出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国家出路。这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基本内容。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是本课两条彼此交织的线索,它所凸显的教学主题是“国家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