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制伞技艺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傣族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们应该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柏敏 《考试周刊》2012,(45):194-195
西双版纳是祖国边陲的一颗绿色宝石,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里生态博物馆”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利用自己的信仰与对森林的热爱,保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本文主要探析生活在“植物王国”中的傣族人民对森林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勇”.“嘎”就是跳是舞的意思,“洛勇”是“孔雀”的意思,孔雀舞是傣族在盛大节日表演或者是做佛事祭祀时的一种道具舞蹈.它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有着很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它广泛的流传于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融入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艺术的表现了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孔雀这一吉祥动物的姿态,成为了最具有民族特色代表舞种之一,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逻辑推理、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对临沧市双江县傣族孔雀舞的起源、特质、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双江傣族孔雀舞起源于: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民族宗教的孕育;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就铸.它有着水一样柔和的特质.对双江县傣族有着显著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促进人们交往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统治阶层的需要、个人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7.
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以精致的造型、适应当地气候、建材生态以及庭院的自然和谐等特征吸引许多游客观赏,竹楼作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为促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发挥了很好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傣族村寨新造的傣族民居,结构严重异化,失去了竹楼的特征,民俗旅游资源正逐渐消失。本文从傣族传民居蕴含的美学特征以及如何保留旅游资源的角度,对保护傣族传统民居,留住旅游资源,从而推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正>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分为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德宏傣语方言区和红金傣语方言区。其中,德宏傣族地处永昌文化圈中。东汉时期中央王朝设立的永昌郡辖地极广,《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在永昌郡内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都是现在傣族人聚居的核心区域。可以说,傣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的傣族有着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的传统,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傣族的生态观念也不例外。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使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宗教观念的淡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利用宗教教育传承优秀的宗教生态伦理观,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1.(出示中国地图)小朋友们,在这张中国地图上,你们看到云南省了吗?今天我们就要去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师简介西双版纳。2.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这几天,傣族人民正在过他们的新年,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云南高校(含高职高专院校)1,064名少数民族一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从“文化中断”视角探讨傣族大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傣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出于个体对社会适应的需求;从就读学校类型来看,一半以上的傣族学生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就读;从性别上,傣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远高于男性;学校教育的“一元化教育模式”造成傣族学生在学校教育前后出现了两次的“文化中断”。  相似文献   

14.
胡大清 《湖南教育》2005,(23):34-34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寓环保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一、结合环保课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环保的课文不少,以八年级下册三单元为例,五篇课文都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这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机,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领悟课文,促使他们自觉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宣传者。如讲授《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5.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双版纳两个傣族村寨中的傣族女性的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成因的分析与 研究,探讨影响家庭观念变迁与差异的成因——是否因个人年龄、教育程度、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不同,而有 差异。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学界关注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面世;无论是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架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总结傣族饮食文化特征,还是针对德宏、西双版纳、元江等傣族聚居区进行区域性傣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傣族饮食文化与傣族医学、养生哲学之关系,都对深入发掘傣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未来可尝试成立专门的傣族饮食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进而为更理性、深入地研究傣族饮食文化,以及建构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作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8.
老族源于云南哀牢人,西双版纳傣族有一支是从老挝迁来,老、泐贵族联姻,亲上加亲,老族与傣泐,史同源;老族与傣族历史上均崇拜“它林”,表面看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双版纳两个傣族村寨中的傣族女性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的差异与成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影响婚姻观与生育观变迁与差异的成因———是否因个人年龄、教育程度、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傣族诗歌常见的韵律是"腰脚韵",而曲调则多种多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因受到佛教影响使用文字,而没有受到佛教影响的元江、红河流域的傣族则没有文字。虽然大部分傣族诗歌已经文本化,但是按照口头传统理论可将它们分为"口传文本"、"源于口传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从古老的"口传文本"到"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始终坚持着统一的诗歌韵律——腰脚韵。而在"口传文本"中,更展现出优美的连环式腰脚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