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4年12月24日是我国现代著名编辑家孙伏园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孙伏园是浙江绍兴人,早年就读于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堂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是鲁迅的学生。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就参加了该校的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担任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有这样一位报人:他有着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眼睛,略微矮胖的身躯,上唇蓄着一排短髭,下巴留着一撮山羊胡,面目和善,总是笑嘻嘻的。他就是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因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五四”时期名的《晨报副刊》就在其主编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戈公振先生对其评价道:“以言副刊之精彩,举国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3.
老一辈知名编辑家孙伏园在编辑实践中,善于组稿、团结作家,讲求宏观启蒙、理性求实的鲜明编辑特色,实现了编者以其独特的编辑个性和思想个性使出版物具备了鲜明特色。孙伏园的编辑特色给中国现代报刊史留下了一笔值得后辈编辑人借鉴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4.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5.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6.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7.
让副刊充满时代的声音副刊的重要环节是评论,正如整个报纸的重要环节是社论一样。想一想吧,在我们的时代里,有多少事情值得议论、需要议论、应该议论啊!大而至于两个阵营的斗争,要议论;我们同帝国主义的斗争,要议论;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路綫、两种方法的斗争,要议论;先进思想同落后思想的斗争,也要议论;社会上一种重要现象出现了,到底是有利于社会前进还是不利于社会前进,要议论;人民生活中一种新的倾向出现了,是好的还是坏的,也要议论。小而至于一部小说的出版,一个传统剧目的整理,一部新影片的问世,也要  相似文献   

8.
红花绿叶“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在副刊编辑工作中,大约永远要记住这句话。什么是副刊上的牡丹——红花?从内容上说,就是那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的稿件;从体裁上说,它们大体是杂文、评论、散文速写和别的文艺作品。它们构成了副刊的主体,它们是版面的支柱。副刊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能不能准确地、及时地、有力地成为党的一个宣传武器,  相似文献   

9.
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报纸副刊的传统《从“晨报副刊”和“觉悟”的四十周年说起》也许可以这样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运用副刊的特点来担当革命的宣传战线上的一支方面军,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了。我们可以把这传统追溯到党成立之前的年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阵地,主要就是依靠报纸、杂志。然而当时党还没有成立,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机关报。马克思主义者就先通过副刊来吹起革命的号角。  相似文献   

10.
要像蜜蜂采花莫学蜘蛛结网 1月2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秦牧同志写的一篇杂文“百花甜蜜”。这篇杂文从蜜蜂酿蜜,谈到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文情并茂,引人入胜。作者说:“蜜糖为什么这样甜?甜到可以经千百年不坏,甜到细菌无法在上面繁殖?原来,蜜蜂把所有花朵的最甜蜜的最精粹的东西都集中提炼起来了,这就使得蜜糖虽出自花朵,然而却远远地甜美得盖过所有的花朵了。”作者告诉我们:一切好的工作方法,那道理就同蜜蜂酿制百花甜蜜的道理差不多。例如农业上的“八字宪法”,就是党概括了全国农民的丰产经验制定出来的。要把副刊办好,我觉得也可以从蜂采百花的道理得到啓发。有人曾把副刊编辑比做厨师。一个具有高超手艺的厨师,能做出各种可口的菜肴,能照顾到各种地区,各种职业的人的口味,使得宾至如归,皆大欢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来报社就编副刊,算起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以前常听前辈老师们说,当编辑,尤其当副刊编辑难.许多年下来,遍尝个中滋味,现在要我说,也是编副刊不易.  相似文献   

12.
组织稿件的几字诀要把副刊装点成花团锦簇的园地,需要编辑人的巧心安排;但是,光有巧心还不够,还需要稿件。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稿件的编辑,本事再高明,也编不出一期像样的副刊。所以,组织稿件,在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地位。这工作乍看起来不算复杂,好像只要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就行,再不就多跑跑腿,登门拜访,不管效果如何,冲上门去再说。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这里面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你打个电话给一位作者: “××同志,您最近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吗? ”这个电话对他是意外的“袭击”,他也许正在考虑一个新问题,也许正在同别人商量一件什么事,也许正在开一个什么会,也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本新书,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关于写稿子的思想准备。然  相似文献   

13.
传家宝 1961年7月21日的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散文《盐》。作者是一位老紅軍战士。在这篇散文里,他从中央革命博物館的一个普通的盐罐子,回忆当年中央苏区的紅軍生活和反“围剿”斗爭,回忆到在长征和抗日战爭时期,盐这个最普通的东西怎样成了最珍貴的东西。作者在最后写道:  相似文献   

14.
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活力,就必须依靠报纸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再靠这个品牌去吸引读者。如何树立报纸的品牌,除了记者、编辑要努力做好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个性化报道外,  相似文献   

15.
16.
报纸副刊的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不同时期的文艺副刊也会以不同形式出现,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副刊是那些文人志士讨伐敌人的文字阵地,现代的文艺副刊是人们抒发对生活美好的一种真实写照,他们以纯文学的创作形式在不同时期表达一种对生活和涉世的声音和态度。报纸副刊一直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一直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独特文艺性,报纸副刊与新闻版面相辅相成,并且在新闻版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可读性和活泼性,为报纸的发展增添了很  相似文献   

17.
孙丽君 《青年记者》2003,(7):41-41,5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没有时间去一一细读报上的信息,党报副刊欲将读者的目光牢牢吸引住,必须紧追读者的阅读趋向,从理念到运作,从内容到形式,创新求变。内容:从知识性、文学性到新闻性、服务性强调知识性、文学性和娱乐性,是党报副刊传统的编辑理念。与之相适应,要求副刊内容丰富多彩,格调轻松活泼,好比是大餐  相似文献   

18.
副刊编辑是我深深热爱的职业。我热爱它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那种非同一般的人际关系——那是一种省略了繁文缛节的、无须相见相认而瞬间通达的人际关系。通常我在堆叠如山的来稿中跋涉,  相似文献   

19.
读了夏衍同志谈报纸副刊的文章(见本刊第四期)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了自己对副刊工作的一些感想。虽然做副刊编辑也有几年了,但是说来惭愧,对什么是副刊,在观念上却并不很明确。这样,工作中问题就来了。第一,往往混淆了正刊与副刊的界限,把副刊也搞得和正刊差不多,或者弄得既不像正刊,又不像副刊,不能突出副刊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不明确正刊与副刊的主从关系,有时把副刊的特殊性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和正刊脱节;这也难以发挥副刊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报业的发展,报纸的副刊也不断发生变化,一张报纸办得好坏,副刊是否出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而报纸副刊是否出色,又与副刊编辑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有关。下面笔者从现代副刊的角色来谈谈副刊编辑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