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向我们昭示了一条艺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创新。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那么它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2.
薛吉辰 《初中生》2007,(1):25-25
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棺材向城外走。不一会儿,又见一家娶媳妇,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个属相,死的却是十二种属相。”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来回答的,刘墉却用模糊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滕朝阳 《教育》2009,(2):11-11
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反其,道而用之,来一个“未知死,焉知生”。这倒不是故意抬杠。事实上,由生论死与由死论生,部是关于生命的认知实践,所不同者在切入角度和切入方向刚好相反而已。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痛别云钧     
杨义龙 《师道》2005,(5):48-49
朋友对我说,云钧死了,我心头一震,一种无尽的伤感渐渐涌上心头,我的思绪越过喧嚣的城市,飞到了遥远的和尚箐。  相似文献   

6.
选择就是放弃。 用向死的勇毅去做一只冬日里最后一只候鸟,并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等待中,它终于看到了祖辈们从未看到过的风景。这种向死而生的决绝之美,在当下越来越世俗的社会,真的给人一种精神提升的力量。 一个少年的梦想,用一个充满活力的童话来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正>生命教育的内涵多元而复杂,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了“生”和更好地“活”。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教育。它是通过让孩子了解死,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视频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哭着说:“我咳嗽了,呜呜呜,我要死了……”孩子在对一种没见过的新食物提问:“妈妈,我吃完这个会不会死啊?!”孩子在大发脾气:“你去死!你去死!”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鸟叫不死鸟,不管寒冬腊月、冰天雪日,每天都要在天空上飞翔。有一种草叫不死草,不论烈日炎炎、严寒霜雪,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派翠绿。有一天,一只不死鸟飞到一株不死草面前问道:"朋友,你难道真的不会死亡吗?"不死草回答道:"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我有生有死,生命衰老时也会死亡。"不死鸟问道:"人们为何叫你不死草呢?"不死草回答道:"我生时,时刻都呈现出一派翠绿,死时也表现出翠绿的形象,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保持着翠绿的形象,所以人们叫我不死草。"  相似文献   

9.
《墓畔哀歌》是英国著名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诗人并不把死亡看成悲剧,也不把死亡看成结束,而是抒发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思想,把死亡上升到一种静谧而优雅的境界。诗中多种感官并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文从感官的角度,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出发,来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向死而生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又碰到了一个生日。一副常见的对联的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我又增了一年寿。庄子说:万物方生方死。从这个观点上来看,我又死了一年,向死亡接近了一年。  相似文献   

11.
凤凰更生歌   鸡 鸣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凰。    凤便是火。    翱翔 !翱翔 !   欢唱 !欢唱 !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13.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的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笑星     
学英语一次为一个小孩搞家教,在其英语课本上发现如下恐怖字眼:爸死(bus)、爷死(yes)、哥死(girls)、妹死(Miss)……死光(school)。可笑级别:非洲野猪生物老师正兴致勃勃地在台上描述非洲野猪的长相,偶尔眼光一扫台下,竟发现多数学生在打瞌睡。于是大为光火,喝道:“你们要看着我啊!不看我,你们怎么知道非洲野猪长得是什么样子?”可笑级别:杀猪的甲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利用寒暑假兼职赚取学费。白天帮肉贩割肉,晚上则到医院工作。某晚,有位老妇因急诊要施行手术,由甲生用轮床推她进手术室。老妇看了甲生一眼…  相似文献   

16.
<正>"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引进了"向死而生"的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17.
朋友曾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睛如同清澈纯蓝的一潭湖水,极其漂亮。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走了之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给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  相似文献   

18.
互动平台     
《当代职校生》2011,(7):2-3
《当代职校生》的编辑们:你们好!自从去年接触了《当代职校生》杂志,就把它当成了我的朋友。我正身处迷茫中,可是没有朋友,无人倾诉。希望这封来信不会造成你们的困扰。  相似文献   

19.
作文题苑     
放眼当今社会,各种现象纷纷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镜头: 镜头一:朋友A向朋友B推荐一种维生素,说它可减轻色斑;朋友B向朋友A推荐一种口服液,说经常服用可使面容红润;  相似文献   

20.
钓鱼之乐-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4,(21):115-115
有一朋友.不知何时迷上了钓鱼,从此醉心于此,乐而忘返。这让我这个从没钓过鱼的人心生好奇:难道钓鱼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钓是没钓过,但谁没见过钓鱼呢?拿根鱼竿,在那儿呆呆坐着,到底有什么好的。要我想.闲着干什么不行,非得在那儿无聊地坐着,但事实就有人这样“无聊”。于是我决心向这位朋友请教一番.问他对钓鱼何以如此着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