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广告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审美哲学在广告领域的体现,对当代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如何利用适度的后现代广告来引导大众的审美观,建构健康的审美文化,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分析了后现代广告的特点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广告人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无限度地迎合受众,应同时考量传统社会文化的接受度和核心价值观,担负起引领健康大众审美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鲍佳倩 《视听》2022,(3):43-45
社会正逐步步入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时期,视觉媒介的革新促使消费主义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精英艺术向大众审美转型的下沉式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精英艺术向下兼容,并表现出商品化、大众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变得日益平庸化.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艺...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中,广告审美文化应该说是最为活跃,对传统美学冲击最为强烈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对广告审美文化后现代表现进行理性的审视,以响应和支持陶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从审美角度看待广告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传统的审美取向、审美趣味在广告中几乎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质疑宏大叙事、解构中心话语、强调多元共生是其重要特征.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的后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泛娱乐化的审美倚重,唯数字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是在现代性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然而视觉文化却表现出显见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著述的基础上认为: 无论用纯粹的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无法界定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性质。在视觉文化及其传播过程中,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复杂交错,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 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现象, 而不是相反。视觉文化, 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 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 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新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等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新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传媒时代,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广告传播已经不囿于传统载体概念,在科技进步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催生下,向各个艺术延展.图式艺术活动中,审美信息的传递和传播对图式设计文化和审美文化充分实现其目的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也充实了图式艺术设计自身的信息,使图式艺术信息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引导了大众的流行时尚、语言文化、视觉文化,以及大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把"超级女声"现象作为当今"后现代"大众娱乐文化的一个"范本"来加以观照,对其"成功"因素与利益动机、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等进行某种深层文化解读,尤其对这一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精神情感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作用加以分析思考,以求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时代,广告作为消费的引导者日趋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建构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的重要资源。在审美文化的视域下,广告天然地具有反传统美学的属性,其完成商业任务的功利性目标是对经典美学理论超功利、距离、及非物欲说的消解。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实践,也彰显了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文化并置的语境中,是一个极其混杂的价值与文化形态.我国大众媒介娱乐化风起云涌,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重的.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政治、市场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人手,来揭示媒介娱乐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男色时尚融合了大众传媒的商业文化和权力意志,契合了大众本能的审美需求,突破其小众传播限度,具备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这种审美形态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语境基于男女性别的二元审美对立的刻板印象,性别形象从单一导向多元.本文从性别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13.
音乐真人秀节目源于欧洲,后流传到我国港台地区,21世纪初,随着我国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不断深入交流,西方文化在我国得到更多传播,音乐真人秀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对大众审美情趣产生了影响。媒介是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工具,新世纪以来,各种新媒介的产生为音乐真人秀节目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或者更新换代,都会改变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形式,同时也改变了大众的审美。本文以真人秀为讨论中心,探讨在真人秀的发展过程当中,新媒介如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改变大众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顾盼 《出版广角》2021,(5):91-93
作为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带着对中国式家庭的理解,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下,呈现一幅幅饱含笑与泪的亲情画卷.它以电影为传播媒介,融合互联网的跨媒体传播形式,让中国式的亲情叙事和文化情怀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中亲情和家庭关系的思考,凸显了带有本土文化表征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张蔚 《今传媒》2023,(5):90-93
公安题材影视剧作为公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把握融媒体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凭借形象生动、代入感强、观看渠道多样、符合大众审美等优势,深受观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公安题材影视剧中公安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阐释,总结了公安题材影视剧对公安文化传播的作用,认为公安文化传播应抓住影视剧这一重要传播途径,守正创新,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安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常宁 《新闻窗》2014,(1):39-40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主流审美文化的缺失,审丑文化的上位,大众在对丑态事件的谩骂、围观、猎奇、窥探中获得集体狂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将丑态文化的传播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传统媒体的逐渐加入使得审丑行为扩大化,从线上到线下,逐渐渗透并影响大众的心理和行为。当大众无意识的猎丑心理不断地被媒体激发出来时,整个社会的审丑活动达到高潮,审丑文化则会与主流审美文化产生激烈碰撞,继而慢慢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潮作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诸领域,并因此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文化格局,给文化艺术带来崭新的视角,形成了具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影视,其艺术风格是无中心的、无根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以紧密反映社会生活、人们心态的电视艺术在此影响下,产生碎片化的传播、多元价值的碰撞和既定形态的动态颠覆等新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8.
黄学敏 《东南传播》2012,(11):102-104
2010年开播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吸引了大众的高度关注。此节目体现明显的后现代美学表征:包括复刻化的审美取向,大众化的审美追求和反中心的审美判断等,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大众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得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