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三次去雪国的岛村,先后遇到了驹子、叶子、行男之后,四个人的命运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代表着作者审美观念。驹子代表的是一种现实的美,叶子代表的是一种虚幻的美。对这两位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冀读者能更直观地领略到川端笔下女性的不同美。  相似文献   

2.
从深层上看,川端康成的作品完全是东方式的、日本式的虚无,在以东方和日本为基础进行自我创造方面,川端可谓达到了化境.可见愈是民族性强的作品愈具有世界性.借鉴、融合他国文化固然重要,而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文学创作的根基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佛教和禅宗观念的推崇和研读,在其文学作品和日本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例,受到佛教中转世轮回思想、生来即苦和修行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众的同情开始向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描写手法过渡,《雪国》作为其著作风格转化的分水岭,从内容到构思无一不体现着佛性和禅宗意识形态的痕迹。本文从《雪国》的内容设置、意蕴、思想等角度,逐步解析日本人尤其是文学作家思想价值观念中的佛性,以此来增加对日本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突破小说建构常规模式,通过背景象喻、形象隐喻、审美观照体现出与日本民族精神融汇一体的禅境、禅理、禅美.解构此文本的关键是紧随岛村的直观体验,悬置驹子,扩析“瞬间美丽”的叶子.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雪国》称谓语的汉译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论上,通过在《雪国》中出现的人们使用的称谓语的变化,尝试补充《雪国》称谓语的汉译研究。希望对今后《雪国》的汉译研究以及日语称谓语误用的减少作出帮助。  相似文献   

6.
《雪国》、《千羽鹤》在人物设置、叙述视点上,属于同一模式。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抒写“心灵的感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并能使结构安排自由灵活。  相似文献   

7.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雪国》中的叶子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充满了神秘色彩,作品中对于她的着墨并不多,但是全篇却是以叶子的出场为开始,又以叶子的死去为结尾。她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中叶子的形象是凄美的,她是一种非现实美的存在。作品的结尾,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失了性命,她的死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作品中处处预示着叶子的这一死亡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发展,我们不能认为完全是主观的产物,它是和当时的社会关系具有密切因缘的。一般来说,绘画、文学、书法是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的。这种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来源于自然,取材于自然,表现的也是自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的统一过程。马克思自然观的最大理论特点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似性,除社会生产方式不同外,地理区位、生态气候、物种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的谚语在表达方式、喻体象征物上存有差异。日本谚语中海岛文化、盛产的樱花和爱护动物以及天人合一等内容和谨慎、精小、具体等形式就集中展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卢梭均是对中西方浪漫主义美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家,即使在时空与文化差异下,我们依然能发现他们有着相似的美学观点。他们都要求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希望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但是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又有不同,一个要求"回归自然",一个要求"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化在自然观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天人两分,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始终处于人的附属地位。美国自然观发展最辉煌的成绩在当代,即生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其悖论是征服与保护并行。本来主张环境保护的倡导却成了环境破坏的托词或理论根据。目前,环境问题比较迫切,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的环境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惠特曼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通过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可以发现自然观中所蕴含的泛神论意义。同时惠特曼的诗歌歌颂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惠特曼指出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肯定了人类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研究探讨惠特曼诗歌中的自然观,可以为人类汲取精神营养,启发人类思考人生,保护自然,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发展演变到了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思想背景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欧阳修文学中的自然观是有着全面启示意义的样本.本文从欧阳修的自然观具有双重性这一观点出发,通过其作品提供的直接线索,以求完成对欧阳修自然观在人生各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完整透视.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互联网与新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生产变革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人类如何处理自身与科技、自然的关系再次成为研究的新课题,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自然观的视野下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新更新人类对待科技和自然的认识问题,以及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好地发展。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也是推动中国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通过探索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可以看出,马克思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施密特视域下自然概念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间关系加以阐述.指出《手稿》自然概念在整个马克思著作中的地位以及研究《手稿》自然概念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与施密特自然观作比较,指出马克思是从反本体论视角提出自然概念的,分别阐释马克思与施密特自然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资产阶级文学家中具有世界名望的作家。他多次获得过日本、西德、法国等国家的文学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与伦理的文化意识;以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雪国》是其主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