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婚姻是人类异性之间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广家庭、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良贱不婚、门当户对、压抑女性、倡导贞节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广大的妇女。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动摇,出现了背叛传统婚姻的新式婚姻,这种新式婚姻与传统婚姻并存于中国近代社会中,从而形成了新旧并存,由旧式婚姻向新式婚姻过渡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古典名《水浒》中女性的婚姻情况的分析,将其分为旧的落后的封建包办婚姻和新的进步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婚姻,进一步分析得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化、人性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3.
父权社会主宰下的中国女性婚姻的从属地位问题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婚嫁文化、男女双方的恋爱择偶文化、女性的幼时教育和择业文化对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都有一定影响。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政治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妇女要获得彻底解放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是女性应该享受真正的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婚姻由过去父母包办逐渐走向自主择偶,青年男女开始享受自由的爱情生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具有了提出离婚的权力,离婚后的妇女也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妇女以其生活背景而论,可分为贵族与平民两类。她们在婚姻、恋爱方面不甚相同,平民妇女在恋爱与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而贵族妇女则基本上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婚姻生活仍然局限在择偶不自主、生育无节制的传统樊篱内,且忍受着一夫一妻多妾制给女性心灵带来的深刻痛苦,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自由,而且由于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心灵的禁锢,虽然政府对离婚和再嫁有了宽松规定,也并未有多少人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7.
唐代公主嬖幸男宠的自由行为,及其“不相禁忌”的夫妻关系,反映了公主婚姻的可悲本质。文章从男女两性及女性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并揭示了唐代公主可悲婚姻的历史缘由。封建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为公主的政治使命,使唐代公主的婚姻呈现了难以改变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超现实的创作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曲笔”向世人揭示着清初真实的生活场景。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归宿,人们常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画上必然的等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没有脱离爱情而超然,在她们的生活中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聪慧娴静,也有令人阅之隐痛的奇悍。  相似文献   

9.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旧中国不同阶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祥林嫂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农民,她善良、勤劳而本分;爱姑是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较祥林嫂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她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和反抗;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先进的思想,勇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追求爱情自由。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性格,但是,却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也承受着社会制度带给她们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1.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中的女性勇于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独立的人格与个性的解放,同时,有着过人的智慧、胆识与才干,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拘于封建礼法的传统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长廊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殷宏雁 《文教资料》2012,(9):101-103,109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反映了当代都市婚姻的现状,引起了人们对婚姻观念的反思。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婚姻的影响,到当代婚姻状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些许问题,这就是《婚姻保卫战》剧评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5.
台州籍女作家钱国丹的中篇新作《婚姻》,从婚俗文化视角切入生活,让人们听到生活在残酷的无爱的婚姻之中的男女们——尤其是女性——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呼救声,抨击了封建家长专制和男权中心主义的婚姻伦理,不仅对往昔的社会历史有着特殊的反思意义,而且对当今的现实人生也不无深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封建伦理道德使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曲家开始关注封建道德对妇女身心的戕害,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浅论唐代后期婚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国势衰微,皇权削弱,统治者为了摆脱政治危机,积极倡导儒学。婚姻受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唐前期婚姻迥然不同的特点:1.贞节观念增重,婚姻自由减少;2.礼教规范对妇女塑控加强,女性向传统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从有关婚姻的歌谣中探讨妇女婚姻观念的转变及家庭、社会地位由桎梏走向自由,由卑下走向平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转型与女性婚姻地位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帝国晚期出现了从古典文化向基督教文化的转型,这对妇女生活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表明,古典文化中的妇女有较多自由,但在婚姻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基督教强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将婚姻看作圣事,限制了男子的任意休妻与婚外性行为。因而使妇女婚姻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婚姻。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精神,启蒙了中国婚姻主体的自我意识,对近代都市读书人的婚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婚姻权的下移是其最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框架下的妇女理伦,解放了传统社会等级和婚姻关系中的妇女,对革命政权区域内乡村群众的婚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