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它对人的异化时,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看,一方面,人的相对有闲具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社会的相对有闲也具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在相对有闲的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相对有闲人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一时期与其它社会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相对优势。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整体处于相对有闲的社会时期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人们对它的错误理解与运用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猖獗和价值理性的迷失,造成了“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和“人被工具化”的多重异化。要拯救人类精神,呼唤价值理性在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的回归和复兴,就需要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与限度,重建人的价值世界,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稀有物种的灭绝等,正在向人类发出一个警告:人类惟一的栖息地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过它自我修复速度,因此,人类必须肩负起改善环境的重任,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本身无善恶之分,对它的合理利用才能够使其发挥最大的正面效应,从而最终成为人类栖息地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6.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它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以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是实践而非观念的人为前提,将人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进而关注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彰显教育史学的人学意蕴。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的主体间交往共同构成教育史,教育史学实践是主体发现美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生成教育史。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且彰显了人类特有的巨大能力,但是,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科学技术似乎失去了其合理性。正因如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评价也就褒贬不一。作者在这里提醒人们不要苛责科学技术,目的是要求人们发挥其主人翁作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功用和价值,确立起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指导思想.当今高等学校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文章通过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认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指导思想。当今高等学校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文章通过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认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我们已跨进21世纪的门槛,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世界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哲学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怀颖精神则为科学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程中既是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他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向人们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昌盛只是一种虚假现象,掩盖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却是个完全不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消解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及其不正确的运用,使人的生活世界被消解和异化了,并进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向善性的多重疏离。重建充满温情的、富有诗意的、蕴含无限生机的“对话”式的现实生活世界,就需要我们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价值与限度,引导人们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教育人们关注和建构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保证与物的担保并存的法律规则,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立法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对其解读存在分歧,即使同是立法部门,前后制定的《担保法》和《物权法》中的相关规定也并不一致。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本着私法自治的理念,在利益衡量上注重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担保人内部相互之间的追偿则应通过债的连带关系原理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学界大多都是从已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来研究其内在含义,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来对其加以研究的成果却较少。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这一视角来对“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展开分析是极为关键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辩证法”并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正是“人的活动”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技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伟大革命,对作为人和社会存在发展根本方式的人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的活动构成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工具均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而深刻的演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人的活动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用自己“教的活动”取代学生“学的活动”,是当前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这种倾向下的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着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从教法入手而因于教学内容的双重扭曲.导致了教学中两种奇怪的现象:“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相对完整,而“学的活动”则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的活动”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多样,而“学的活动”却非常机械,呆板单调。新课程呼唤“学的活动”丰富多样,呼唤“学的活动”完整而有结构,应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20.
赵玥萍 《考试周刊》2009,(46):18-19
人类文学活动的基本美学意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造,则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它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合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显现。换句话说,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的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造活动方面来讲.文学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