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要我写些昔年的报坛逸事,我一想,这个题目还考得出。我原是抗战时期1941年前的上海新闻报记者,肚子里颇有些新闻古董,可以写出来,供大家欣赏。这些几十年前的新闻故事,好象一面古镜,对它照一照,可能对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以古为鉴,不但逸兴遄飞,有兴趣,可能还有些教训,可资殷鉴。现在我就把它们写些出来。  相似文献   

2.
罗世庆 《新闻窗》2012,(1):47-48
我在新闻战线滚打了30多年,算得上是个老新闻工作者,退休了仍对新闻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现在订有七报三刊(有的是赠阅),读书读报看电视新闻,成了我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已80多岁了,有时也还写些稿件投给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3.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4.
读者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军报三版刊登的加框新闻,大都是一事一报式的新闻,即一篇报道只报道一件新闻事实,这种新闻写起来好写,编起来好编,安排版面也决当,可谓是一路开“绿灯”。见报后读者也喜欢看。为什么这种新闻如此受欢迎?首先,它符合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次,它篇幅短小,一事一报,一般不会超过800字;第三,它通篇都用事实说话。可是,从自然来稿情况看,这种新闻却很少见到,有些新闻虽然见报了,也是编者从众多事例中挑选出来的。一事一报写新闻,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就行。可为什么这样好写…  相似文献   

5.
18年前,我刚刚参加新闻工作,到人民日报社驻地方的记者站工作,一个多月都没发稿,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个时候,记者站传达室的阿姨告诉我,到秋天该下乡写秋收了. 这就是那个时候的经济报道,所谓的"四季歌",春天报春种、秋天写秋收;年初报计划,年底再总结,还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套报道模式. 但现在,我们的财经报道显然已经和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新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全球化切切实实地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10年前,经济全球化还是学术性的概念,不管是国际经济危机还是日本泡沫破灭,与我们何干?但现在完全不同了,各个经济体之间日益融合、声息相通.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7.
<正>一、现在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互联网传播,来稿的主要问题是只有描述与行政思维(一)不断紧跟传播科技发展的脚步描述各种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例如几天前一个学生与我讨论,想要研究"移动新闻的社交媒体传播力研究"、"社交媒体转发量和阅读量的不同所涉及的自我呈现和身份建构"。我否定了,因为描述人人都在玩的东西,就算写出来多少有些概括性,有什么用?过不了几年,现在时髦的传播形态就会过时。若干年前,有人写了《手  相似文献   

8.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毕胜 《传媒》2002,(8):19-21
A 有朋友问,你们办报的人现在还看报吗?这话问得蹊跷,细琢磨,也问得有水平,办报的人不看报,这才是新闻。报人不看别的报,也许对自己的报相当自信了。天下新闻一大炒,报纸还是自家的好;报人不看自己的报,“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是市场上有些商贩并不享用自己的商品一样。这可能只是一个个别,但无论哪种,都反映出,  相似文献   

10.
我给重庆日报写新闻稿子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算起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三年前被重庆日报荣幸地聘为特约通讯员,先后在重庆日报(含以前的重庆农村报)上刊发新闻稿件约四百余件,曾被评为重庆日报"十佳特约通讯员"。我认为,区县通讯员给报纸写新闻报道,除了勤奋以外,还应该做到"抓住时机,立足  相似文献   

11.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12.
学其短     
新序《学其短》几年前在《新闻出版报》上登过二十多回,序言中说过:“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写短些,彼此省时省事,功德无量。”我自己便写不好文章,但我总是努力(!)写得短些,虽然稿费单上数位也短,庶可免王婆婆裹脚布之讥焉。老同学硕良兄要我把《新闻出版报》上的专栏续开起来。体例还是照旧,即只选一百字以内的文章,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则希望能多种多样,尤其是希望多选些纯文学以外的文章。我相信,大多数写字的人(writer)和我一样,是愿意亲近文字却未必想高攀文学的。学其短,是建议大家来学古人写的短文,千万不要以为我妄想推销续在后面的狗尾。这些只是以自己外孙女为对象的幼稚的课草,不足供写作大家一晒。(我的四个外孙女,现在还有两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为4本书写了序言。序言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对书的评价或推荐,一种是借书的出版谈谈自己对书所涉及的话题的认识。我的目的主要在第二种,因为实在太忙,没有整块的时间考虑各种新闻传播学的话题,但又有些想法,于是借着写序言发表出来。现在合起来的4篇序言,写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分别谈到4个话题。1、新闻写作。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总有一批又一批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有些经济新闻为什么不吸引人?我认为这和对新闻的指导性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我过去总认为介绍一项经验,写得越具体越好,最好能把具体的操作方法详详细细地说出来,以为这样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才更大。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满篇技术名词、业务术语,总是干巴巴的,陷到业务性、技术性的狭小圈子里去了。写质量好,总离不开操作方法;写安全好,总离不开安全制度。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外行人看不懂,本行人看了,也往往感到客观条件不同,学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学员来信说明他们已经收到了课本和辅导教材若干本,《新闻知识》和《城乡生活》报若干期。但是,他们生伯自己漏收了什么,问本院到底发放些什么教材、辅导教材和报刊,以及发放的办法等等。有些学员已经收到了当时发放的所有教材,他们还在信上提意见、发牢骚。对于这类来信,特综合简复如下,恕不一一写回信了。一、本院对于十三门课程的课本(包括新闻专业选修课本《新闻摄影》)及有夫辅导教材的收费和发放办法,是一次性预收书费(包括邮费)三十元,最后一学期结算,多退少补(详见《新闻刊院》报试刊二号)。  相似文献   

17.
刚写报道的同志,常常闭门写作,偷偷投寄,耽心稿子见不了报,别人笑话.其实,这是不足取的.我刚写稿时也一样,使我走了许多弯路.后来,一位编辑指点:少爱点面子,多请教内行.我按照他的指点去做,结果事半功倍.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他们纷纷献计献策,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可少数人出来吹冷风:嘴多人不爱.使一些同志欲言又止.于是,我写了篇《该“出口”就别转“内销”》的言论,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如第一段提出问题有些含糊,观点不够鲜明,论据不力.我重新作了修改,直到满意.稿件寄出后,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现在,我很注意广交朋友,从中获得了不少新闻信息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贺 《新闻传播》2007,(8):17-18
现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独家”的含义跟过去也有所不同,任何一家媒体几乎没可能去“垄断”一条新闻,说这个事件只有我知道,我来做。更多的情形是,当一条新闻报出来,很多媒体一哄而上,这时如果要做独家,拼的就是稿件的深度和角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离家百年 钟回故里》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如何做好“独家”新闻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有文字功底固然很重要,但离开了新闻理论与写作知识的引导就难以写好新闻。这方面,《新闻爱好者》给了我不少补益。去年初,我中专毕业一年后,来到义马矿务局常村矿工作。工作之外,常写些新闻稿子。开始,我自恃文字功底不错,写稿子往往不去细究,有点线索,拿起笔凭着想象就去写,稿子写成了,还对那些优美的词句暗自欣赏一番。但当我把稿子拿给办公室秘书石恒同志看过后,他不是摇摇头,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