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位于南方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市,是历史上成都通往西南的要津之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交汇,或者途经此地,或者定居于此,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指出:移民文化是邛崃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移民文化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1,(4):104-112
博南古道的发现"博南古道"被冠以"南方古丝绸之路"的称誉,又被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称为"云南的皇家古道"和"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事实上"博南古道"是我国南方最早对外进行开放贸易、建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北方古族南迁和秦灭巴蜀南下的路线,论述了四川同汉中以及中原地区联系沟通的北方通道;由蜀人南迁和汉代开发西南夷,论述了成都(蜀)至云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第二部分借用成都至云南腾冲古"蜀——身毒道"沿线各地秦汉文物考古资料,以证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存在。第三部分简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水陆主要路线。第四部分论述了南北朝隋唐,"邛窑"青瓷烧造的兴起,以及沿南丝路的传播。其中着重论述了邛窑与越窑、耀州窑、长沙窑以及会理绿厂窑等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文章最后对唐宋时期邛窑外销瓷产品以及外销路线等问题提出了大胆推论,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1,(7):123-126
永平是大理的西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3.8%,下辖4乡3镇,7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万人,占89.2%;永平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古有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今有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是滇西最大的农特产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6.
云南驿,位于云南省祥云县东南方向,与320国道擦边而过,离祥云县城二十余公里.云南驿是云南县(祥云县)最早的县城驻地,明以后由于县城移至今祥云县城后在此设立驿站才取名为云南驿.云南驿在西汉前是否叫云南驿无可考.但云南驿是古代茶马古道(又称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古代西南通往身毒(印度)缅甸等地的交通要塞.  相似文献   

7.
张云霞 《大理文化》2014,(7):96-110
正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西南地区的重镇,古老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延伸,是滇西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汉武帝时设置益州郡叶榆县,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南诏、大理文化,直至今天,大理仍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桥头堡"。代代相传的南来北往交流中,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文化,成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有"文献名邦"、"史冠南疆"之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南方丝绸之路亦由以往的民间便道发展成为国家经营的官方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联系中央与西南边疆地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更是在中央王朝开发治理西南边疆地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央王朝将西南广大地区纳入王朝版图,并赖以维系其统治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10.
南方丝路与尔苏藏族先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苏(包括里汝、多须、尔苏)这个藏族支系历史悠久,族源成分相当复杂,实属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大概自先秦以来就活动于古旄牛道一线。在旄牛道的干道上有不少古老的小道通往整个尔苏族群分布的地方。这些小道构成南方丝路及后来的茶马道的支线即古道网络,可以从各个方向接上南丝路或茶马路干道。在南丝路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下游路段地带,文献记载他称的历史民族,秦汉之"夷",唐宋之"蛮",明清之"番",其中都包含有尔苏藏族先民的成分。至于先秦时的尔苏先民成分是否包含有"蚕丛国破"或杜宇及开明蜀国败亡而南徙的古蜀人或蜀人的因素,笔者猜测也很有可能。今尔苏藏族传统文化中确乎包含有某些古蜀或蜀人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跨越缅甸,通往印度、中亚和西亚,直至欧洲的一条陆上商道。这条古商道原本是一条民间的通商道路,始见于汉代的《史记》。汉武帝时曾派人至滇探访这条通往印度、大夏的道路,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迄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王朝置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后,乃得以打通这条道路,使之成为一条官道,并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日益发挥出中外交通干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论述了邛崃山及古临邛地区为先秦至汉唐由蜀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路"和唐宋至近现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起始地区,在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5)
正一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昆明通往滇西八地州的交通要道,是南亚大通道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楚雄境内彝族共有俚颇、纳苏、罗罗颇等13个支系,以金沙江南岸山区为主要聚居区,其次分布在楚雄州各县(市)的山区,形成大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邛崃为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向西南行的第一大站,茶马古道的重要起运地,据交通要津。邛崃得名于邛人,邛人在汉初已与今印度一带有了贸易交通联系。今西昌一带发现的大石墓为邛人遗迹,邛人的族属为濮越系统民族。  相似文献   

15.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寻找三星堆化的来龙去脉,在古蜀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化源头,而且是持续发展,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明的,这是研究古蜀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2,(10):102-112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因此博南古道以动脉输送血液的形式,成就了永平开放、吸纳、包容的边屯文化特性,它也是今天永平边屯文化内容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南丝路"的深入研究更需要从"点"上着手,包括城镇、地下遗存和地面建筑,邛崃(临邛)作为"南丝路"南下的首个城镇,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点"。骑龙山古道的挡墙结构可能说明,这是"南丝路"上一段有警戒的专用道。文献记载临邛的"火井煮盐"乃举世首创,目前还只有旁证。  相似文献   

18.
苏惠萍 《寻根》2014,(6):4-8
##正##玉门关、阳关成掎角之势分布在敦煌郡西南、西北边塞,与敦煌郡形成锐角三角形。"两关"始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列四郡,据两关"时期,西汉时为都尉治所。王莽篡位不久曾一度封闭,丝绸之路就此中断,班超经营西域后丝绸之路复通。自汉魏以来,玉门关、阳关一直是中国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沿线修筑了城障烽燧、塞墙、天田等严密的军事防御设施和候望、通信等系统。同时,  相似文献   

19.
正梅属蔷薇科,有"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雅称,全国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梅共有60余株。"博南古道元梅"植于元代,至今有近千年树龄,树高9.8米,胸径70.7厘米,基径71.9厘米;其生长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旁的博南古县治所在地花桥村,故得名。被《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收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茶马古道是一个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条干道组成的庞大交通网,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是历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两千年的历史。至今西藏所用之茶,绝大部分仍来自四川。而川藏茶马古道最早的一段路,恰恰和"南丝路"的第一段(即汉代的"旄牛道")基本重合。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成都邛崃早在秦汉时作为西南商贸中心的地位。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茶马古道路线的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论证了川藏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发掘茶马古道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认为在打造四川邛崃旅游吸引物上,茶马古道与"南丝路"可相辅相成,并可发展成为川、滇、藏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