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一项经济上的总体规划,但也被注入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和文明领域的影响。这既是中国软实力的施展,也是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投放。在获取地缘政治收益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地缘政治风险。本文旨在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地缘政治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策略,以实现"一带一路"推进过程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国际能源市场对中东北非地区的依赖度极高,且中东北非局势严重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表现在国际石油供应、国际油价走势、国际能源通道运行.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而中国石油安全实为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安全,因为中国严重依赖中东北非地区石油进口,且在中东北非地区油气投资已成规模,所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要求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稳定.应该从多角度审视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宏观把握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发展,微观分析潜在风险的存在,预期高油价或成为未来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4.
新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9.11"事件后的中东政策、美欧关系和亚太政策三个方面。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了布什政府一系列中东政策的制定,包括做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强硬态度处理伊朗核问题等决策。然而,新保守主义有着"过分的现实主义"和"过分的理想主义",面临着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美国传统政治思想格格不入、过于关注以色列利益等诸多挑战,其外交政策推行的阻力日益增加,因而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开始逐渐放弃具有强烈进攻性的"布什主义",尝试实现新保守主义的"软着陆"。然而,对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界最终究竟是"去"是"留",还要看中东局势的发展,以及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民主两党角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族国家的重构和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权威、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社会动员能力为新中国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利益结构提供了前提条件.新的利益结构特征和模式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在利益格局中呈现全新的方位和"颠覆性"的变化;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关系的同质化和关联性;社会结构简单化、封闭化和"身份"特征的凸显化.这些特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缅甸新政府民主化进程中,缅甸法令法规受诸多因素影响易于变动,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策略减少对中国依赖等现实的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新的"瓶颈",缅甸国内各利益相关方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不一。分析他们各异的政治立场,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心脏地带论"与"边缘地带论"是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二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杜鲁门政府对1946年伊朗危机和1947年希、土危机的处理,对以色列建国及其生存发展的支持,在中东组建地区性军事同盟及对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制等,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在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9.
正是恐怖活动与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持续,使得恐怖势力对此次中东北非政治动荡能够产生深入影响。恐怖势力及其活动对中东北非政治动荡的产生、发展产生销蚀、诱发和干扰性的影响,而政治动荡的走势也对该地区恐怖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9.11"事件到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新能量"政治势力凸显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能量和现象,"新能量"政治势力的活动成为恐怖活动的环境。恐怖活动空间的深入,将增强恐怖活动对政治和社会进行销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任何快速转型与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风险社会.社会风险包括制度风险本身却是一种社会资源,而风险治理就是分配和安置这些资源.警察权是一种带有强力的政治、法律机制.在政治的视域中,风险社会中警察权的科学发展需要从"理解"、"参与"和"责任"三个方向上实现其"政治的"和"法律的"两重维度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全球化中政府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论述了高等教育全球化中制约政府地位的主要因素——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国家利益与市场利益关系变化的影响、国际组织对政府的替代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留学生政策为例,剖析了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中的政策的变化,如中东欧国家,瑞典、荷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政府在全球化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肇始于杜鲁门政府,成熟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从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形成过程来看,它的目标具有多重性.首先,“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的蔓延,这是美国在中东最直接、最突出的目标;其次,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这是美国中东政策中应有的既定目标,是其中较为隐蔽的一项内容;第三,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冷战的结束不期而至,美国的对手变得难以确定,其国家利益也难以界定。伴随冷战的结束是苏联的消失,也使美国的实力相对衰弱。在后冷战初期,美国在中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积极介入巴以冲突。无论是巴以和平进程取得进展,还是出现倒退与反复,我们都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由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所决定的,都是其国家利益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由于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更加重视,提出了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确保美国国家利益的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黎巴嫩危机发生,艾森豪威尔不顾国务卿杜勒斯的反对,出兵黎巴嫩干涉危机。  相似文献   

16.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政策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的"东部优先",到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东部优先"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相配合的协调互动发展战略的过程。对不同时期政策效率的解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异质性地区间对外资的竞争和中央最优政策选择问题。基于两阶段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文章对中央的地区差别性和相同性政策的效率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其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长期坚持对以色列的"武器限制"政策,实质是保证以色列武器优势的同时,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不给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约旦武器问题给美国传统中东武器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坚决要取得对苏冷战胜利的决心与传统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的责任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权衡全球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之后,美国与以色列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形成了对阿以的"武器均衡"政策。"武器均衡"政策暂时地帮助美国走出了政策的困境,但是随之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恐怖主义的理解的分歧体现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上,某种程度的共识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定义;反恐战争与中东和平之间有联系,但并不等同;美国在中东地区反恐军事行动建立在美国国家利益基础之上,是冷战美国战略调整和称霸中东方针的一部分;但是,单纯的军事打击并不能彻底消除恐怖主义,相反更能激起反抗,刺激恐怖浪潮的高涨;要彻底根除恐怖主义,实现中东和平,必须认清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际社会各方面的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大英帝国在近代外交史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英国对中东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