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街头的睡眠     
孙道荣 《小读者》2010,(10):12-13
一个在中国工作了多年的德国人哈格曼.突然迷上了拍摄中国城市街头那些睡着的人。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中国城市的街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比较注重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但是,不少论著往往将共产国际、苏联及其使者作为一个整体(即共产国际),来阐述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不自量力,拙文想单独考察那些受孙中山南方政府聘请,由苏联政府派遣的一批“苏联志愿者”(通称或通译为“苏联顾问”),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不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长期受苏联模式的束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联系自身的实践,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认识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他最终未能从苏联模式的总体框架内摆脱出来,但他的那些有价值的思想,无疑对今天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年,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点燃。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不仅看奥运,还要看北京、看中国,了解北京风貌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建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那些著名古迹是对北京奥运氛围的有力烘托,为奥运盛会搭建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长期关押对方的战俘约2000万人,其中约有1/3死亡。与德国人手中的苏联俘虏相比,照片上的他是幸运者。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进攻苏联时,仅东线维亚济马的一场大战,德军就摧毁了苏军80个师,抓获了68万苏联俘虏。在那些日子里,成千上万的苏联俘虏被饿死、累死或枪杀。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西昌不仅是内地人怀着好奇目光打量的边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神异的秘境。西昌的神秘既在于古老的彝族人文传统,也在于卫星发射中心的当代高科技。上个世纪50年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航天领域展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时,中国也于1956年在北京组建了航天机构,并定址甘肃酒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实验基地。60年代,中苏交恶,酒泉发射场不但有苏联专家参与勘察建设,而且距离苏联很近,从防卫的角度讲十分不利。因此,就在酒泉基地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前一年的1969年底,中央决定再建设一个新的卫星发射基地。新发射基地既…  相似文献   

7.
1919年和1920年苏联发表两次对华宣言,宣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沙俄在中国取得之一切权益,但北京政府苛刻地要求苏联政府赔偿其内战时中国商人的损失和保证不做改变中国体制的宣传。对此,苏联是无法答应的。然而国际形势在变,苏联政局日趋稳定,政权日益巩固,国力增强;随着英、意、挪等国的承认苏联,国际掀起了承认苏联的潮流,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在华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也愈加强硬,中国失去了解决中苏问题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苏联史学的学习、借鉴、批判、反思的过程曲折前进的.从1949年以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个时期: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是全面学习苏联史学的时期,中国史家大量介绍和全面引进了苏联史学的成果;1956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苏联史学在中国逐渐被冷落、被摒弃、被批判的时期,两国史学的交流进入低潮;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进入了对苏联史学的反思时期,中国史家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史学,史学之间的交流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9.
2012年8月2日,俄罗斯联邦农业部副部长亚历山大·切尔诺戈罗夫在新西伯利亚举行的西伯利亚粮食论坛上表示,农业部计划根据苏联时期经验,在全俄恢复学生农业生产队,为农业领域培养后备人才。切尔诺戈罗夫表示:"2014年是学生农业生产队组建60周年,我们将与那些曾经历苏联时代、目前  相似文献   

10.
1959年10月间的一天,在苏联远东阿穆尔州海兰泡市,两个苏联姑娘抱着一个中国男孩亲切地吻着,这是应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邀请的一次会面。这个历史再现的镜头,包括说不尽的中苏人民血肉相联的友谊,在这个叫孟宪国的中国男孩身上,长着苏联姑娘菲拉托娃和多洛日基娜的皮肤。故事的开头在1958年的3月。居住在黑龙江省呼玛县正旗村的小宪国只有三岁,刚刚会走。一天傍晚,妈妈张纪英到黑龙江边去挑水,宪国正玩的时候跌倒在炉子上,围巾  相似文献   

11.
嘘,小声点儿     
嘘,小声点儿!哈格曼在自己的博客上,提醒前来观看的人轻声点儿,不要打扰了他们的睡眠。这个在中国工作了多年的德国人,突然迷上了拍摄中国城市街头那些睡着的人。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中国城市的街头,捕捉了700多张各种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他们的劳动受到高度评价。据介绍,苏联有15万名教师被选为各级苏维埃的代表。苏联于一九七四年建立了每隔5年一次的教师评定制度,并对那些教学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和从事教学法工作有经验的教师,授予“一级教师”和“教师——教学法专家”的称号。这样的教师必须是师范毕业生,并具有不少于5的年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1990年第27期《文学报》发表了苏联作家、文艺评论家维克多·叶罗费耶夫的《追悼苏联文学》一文。一年多后,1991年12月8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叶氏文章的标题竟成了一个应验了的谶语:苏联文学也告终结,成了历史。比起苏联文学来,作为苏联文学创作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终结得更早些。在经过长时期争论之后,1989年3月22日《文学报》公布的新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就避开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而代之以作协鼓励那些“就方法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和就理想来说是社会主义的作品”的说法,同时仍然强调捍卫党性和…  相似文献   

14.
从1958年7月31日到8月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員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記、苏联部长会議主席尼·謝·赫魯晓夫,在北京举行了会談。中国方面参加会談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 中共中央书記处书記王稼祥。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大夜弥天的黑暗的中国,鲁迅以普鲁米修斯盗火的革命精神,冲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重重障碍,向中国人民热情介绍苏联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他在《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中曾经说过:“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绍介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战斗的作品”,也就是指那些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文学创作,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其中,《毁灭》是鲁迅经过慎重选择后亲自翻译的。这部由法捷耶夫于一九二五——九二六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在苏联问世后,曾被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前线上的胜利”,(V·弗理契:《关于  相似文献   

16.
苏联史学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以苏式唯物史观为指导的苏联(苏俄)史学。苏联史学的输入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热烈回响。特别是1938年传到中国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几代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7.
<正> 在苏联,每年有一次国际性的莫斯科书展,至今已有十多年了。1983年,我国第一次参加莫斯科书展,目的是更好地向苏联人民介绍中国的图书,争取在苏联的书店中出现更多的中国的读物。在莫斯  相似文献   

18.
在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我向中国人民和中国的知识分子致以真诚的热烈的敬礼与祝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荣的一日。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力量所获得的历史性的胜利,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与民主力量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及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力量以後的一椿最重大的事件。苏联人民始终坚信中国人民的胜利。他们深信中国人民为争取自己自由和民族独立所进行的长期、艰苦、英勇的斗争是正义的。苏联人民一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民在其正义斗争最艰苦的岁月中,便會由於对这个友谊底真挚与坚固之信念,而获得力量。苏联首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伟大两国人民的友谊业已巩固於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这个条约是在那些令人不可忘记的日子里,即是当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劳动者庆贺人类最伟大的领袖和天才斯大林七十寿辰的日子里,在克里姆宫签订的。在这些日子里,斯大林同志和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相见了。这次会见本身标志着世界上伟大两国人民深切的相互的尊敬,以及他们那种永远不朽的兄弟的友谊。今天我记起我在中国时所亲眼看到的情景。我是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员之一,在去年十月间我曾访问过中国。无论何时这些回忆都不曾从我脑海中消失。当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片壮丽气象——全体人民的庆贺、人民的革命高涨、所实行的民主  相似文献   

19.
1958年,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美国第七舰队连忙驶入台湾海峡,台海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不知情的赫鲁晓夫在摸清北京的底牌后,通过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中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美国人最好将自己的军舰从台湾海峡开回家去。  相似文献   

20.
苏联中国学是苏联中国学家对中国多方位的研究。苏联中国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历史、哲学、文化、文学及民族学等领域。苏联中国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和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成果,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苏联中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个不同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苏联中国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