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罔顾儿童现实存在一味地追求发展的现象在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实则是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文章着重从哲学角度对儿童发展进行解读和阐释,提出发展应是儿童自己的发展、儿童应是发展的儿童、统一于存在与超越的儿童发展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儿童政策是现代化国家力量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主要依据。我国的儿童政策始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脉络和发展现实。在制定儿童政策时要立足当前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辨析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家庭工具性"和"儿童工具性",强调儿童的本体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作为权益主体、国家和家庭作为责任主体的均衡关系。建议在我国未来的儿童政策中,坚持儿童保护底线原则的同时,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发展责任主体层面,强调以家庭为本、国家支持的责任取向。在儿童政策发展趋势上,从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逐步实现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转变。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及公众观念现状,以及我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脉络的影响,综合决定着我国儿童政策和儿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儿童培养目标所体现的价值是儿童政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347名回、藏、汉族3~6岁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回、藏、汉族3~6儿童语言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汉族儿童发展最好;藏族儿童在日常用语的理解方面显著高于回族儿童;在交流和转述方面,汉族儿童非常显著地高于回族儿童;在交流、转述和对时间的理解上,汉族儿童显著高于藏族儿童;不同宗教文化、生活方式及母亲的教养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趋于小学化。课堂教授内容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为主,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3月1日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与道德品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入学准备测评工具SRTB-CV,对170名大班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行为帮助、精细运动、感觉运动和大运动技能发展方面优于本地儿童,但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以及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显著落后于本地儿童。因此,流动儿童家长、社区教育、幼儿园等必须多方面促进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政府应实施针对流动儿童的补偿性学前教育,改善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童年生活中,绘本在儿童的世界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儿童感受世界、认识世界提供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媒介在儿童语言、想象、社会、审美能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情感教育是儿童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儿童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更是儿童幸福生活的条件。在儿童情感教育发展中,绘本的作用不可小觑,绘本的内容和绘本阅读方式都对儿童的情感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霞 《少年儿童研究》2023,(4):89-97+127
马克思主义儿童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儿童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在本质观上,坚持从人的本质出发认识儿童,主张儿童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地位观上,高度肯定儿童的地位与价值,将儿童视为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权利观上,高度重视用法治保障儿童权益,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权利,促进儿童平等地享有权利;在发展观上,高度关心儿童的发展,坚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目标,以儿童为本的发展原则,以实践为基的发展路径,以协同育人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组织化为依托的培养模式,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儿童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儿童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更加重视引导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其优良品德,夯实儿童社会化的基础;更加突出儿童主体地位,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更加坚持儿童优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早期投资在劳动力市场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形成的特征和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投资缺失的原因,试图找到改善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途径。在介绍儿童早期发展"LENA开端计划"项目背景、干预方法以及效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提供借鉴,希望中国政府可以在现有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源头上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语言发展源于认知,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儿童认知语言发展过程的规律,正确看待儿童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影响,探讨在儿童语言关键期培养儿童第二语言习得方法,这对儿童的大脑发育、语言表达以及认知能力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今基础教育正处于大视野、大格局、大规划的变革与转型之中,需要坚持以儿童学习者为中心,使儿童站在未来学校的制高点,引导儿童在发展核心素养中创造未来。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向着儿童"。"向着儿童"的第一要义就是聚焦儿童。"向着儿童"的核心要义是为了适合儿童。"向着儿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发展"新儿童"专业支撑的力量积淀,发展"新儿童"专业支撑的研修变革。  相似文献   

11.
吕秀英 《教育》2013,(7):56-57
《童年期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在儿童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基础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促使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快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低年级是儿童迅速成长的阶段,此时正是儿童情感逐渐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让儿童体验快乐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儿童最喜欢玩的方式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可以提升儿童素质、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有效情境应以儿童的经验世界为根基,以儿童的情意发展为纽带,以儿童的自主阅读为主旨,以师生的自由对话为结果。在设计过程中目标定位应指向儿童发展,过程设计应关注儿童世界。这样语文课堂才能让儿童的认知、思维、情感协同发展,儿童才能在语言文字中感悟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玩具.儿童在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等方面与成人明显不同,在探索玩具方面具有独特性.在为学前儿童设计、选择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的年龄适宜性和年龄跨度,重视对儿童非言语指标的观察和评估,以便为儿童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玩具,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起点不只在教材,更在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儿童的学习起点越来越个性化,学习起点的研究越显必要。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学更应重视从儿童出发,深入探寻儿童的学习起点,把儿童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学起点,把儿童的问题、困惑、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的生长点,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增长点,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90年代以后,信息化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信息基础结构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并迅速波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的社会使人们对儿童发展的概念、儿童发展的机构、儿童发展的目标、儿童发展的指导、儿童发展的合力、儿童发展的权利、儿童发展的研讨等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更为科学、民主的儿童发展观。一、儿童发展的概念———扩大加深在儿童发展这个概念中,儿童指的是多大的儿童?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有何关系?这一时期,人们对这…  相似文献   

16.
儿童音乐能力的较早培养对音乐才能长远的发展非常重要。儿童识谱学习与儿童空间知觉、数学、语言、思维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关。从儿童兴趣、年龄特点入手,为儿童创设识谱环境,在合乎其能力发展规律的条件下学习识谱,运用整体发展的观点,长远设计,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音乐,促进儿童更早完成识谱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善群的环境中成长,它关注儿童自身的养成意义,关注儿童发展中的同伴文化,主张由家庭、学校、社会、儿童同伴文化共同组成儿童成长环境。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发展的成长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2009年2月23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童年恐慌。  相似文献   

19.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林润生 《福建教育》2009,(9):24-25,32
每个儿童都有他的天性,表现为每个儿童在感知、理解、操作、行动等方面的独特方式。教育的目的就是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儿童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中获得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天性,获得健康成长。在教育理论的视野里,许多人都一再强调天性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