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方成 《课外阅读》2008,(10):30-31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相似文献   

2.
问:我有几个朋友都把孩子送去上了国学启蒙班,还建议我也给孩子报一个,说是挺火的。其实也就是背背《三字经》、(《弟子规》什么的,不是都强调要启发式教育,不能死记硬背吗?这传统老方法怎么又火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孩子天使     
我国清代的一本名日《三字经》的识字启蒙教材,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入世未深的孩子,或者说处于人之初的孩提,其性格因未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天性自然是善良而诚挚的。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2011,(4):49-52
2010年年底,某地教育部门发出一则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有删节地让学生读。  相似文献   

5.
《少年儿童研究》2011,(9):58-58
我朋友的孩子6岁,每天在爸爸的要求下背诵“国学”,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背了一部分,开始背《道德经》。这个爸爸的做法家人都反对,觉得孩子太累了。这个爸爸向我求助,希望我支持他。而我自己一直不知道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应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6.
宋新华 《教育》2013,(2):11-11
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的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不是这里的老师们结婚,而是这里的100多名孩子“结婚”。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 礼服婚纱加身、牵手鱼贯入场、彼此交换戒指、亲 吻倾诉爱意……如此场景,乍看恍若置身喜宴或教堂, 细瞧竟然发生在河南郑州的一家幼儿园:证婚的是老师, 观礼的是家长,主角是一群牙齿还没换完的半大孩童。 据报道,参加这场“集体婚礼”的100多个孩子,全部 是“自由恋爱”。  相似文献   

7.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听到一则新闻,说某省教育厅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这一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神童诗,一部分神童诗及其故事又成为童蒙教育中的案例,也是当今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文献材料。然而神童诗中部分材料的真伪问题值得考虑。如寇准《华山诗》比较有名,但是考察寇准别集、《华山诗》流变及文献来源,此诗很值得怀疑。据传为宋代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有时成为神童诗的代名词,然而《神童诗》既不完全是汪洙童年所作也不完全是汪洙个人所作。《神童诗》是神童诗现象的代表,也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当运用众多的神童诗作为研究材料时,应该慎重。同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存疑的神童诗,只要适当运用,都有作为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呼小教     
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 ——近日,崇尚彪悍教育方式的"中国狼爸"被大家所关注。之所以被称为"狼爸",显而易见是有些凶狠,比如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会就要揍。然而在"狼爸"萧百佑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  相似文献   

11.
童真依旧     
亦茗 《中学生天地》2010,(10):37-37
步入初三,作业加重了分量,秋游不再有我们的身影。每每这时,我的心总是不由得躁动:"我们的童年,结束了吗?"想起暑假回奶奶家的情景:8岁的妹妹,14岁的我和15岁的哥哥打闹着,玩捉迷藏,结果把衣橱里的衣服全摊到地上,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儿童不会说童话,学生作文不会说真话,就连日记都要按照规定的模式。前不久,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人"是怎么不见的?》引发了教育界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他在讲演中引用了一篇小学生作文:星期天,我们去中山陵了。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是躺着的。三  相似文献   

13.
徐梓 《中国教师》2013,(1):22-23
<正>山东省教育厅在2010年12月28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古典文本的内容。通知甫一发出,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曾应邀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和作为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嘉宾,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因为编辑出于整体的考虑,在发表和播出时只能着眼某个侧面,进行了大幅删  相似文献   

14.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1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看到这几句话,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不错,这几句节选自我们每天都在读的《弟子规》中。 我读过《三字经》、《干字文》和《弟子规》,觉得最好理解、最精炼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所有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是假的!因为课文中先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3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但后来课文中却说:‘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妈妈提这桶水就很费力,孩子怎么能这样轻松地提走呢?  相似文献   

17.
家里老一辈人都上过私塾,常听他们讲起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也常在他们的聊天中听到《三字经》《名贤集》等启蒙读物的只言片语。我最早听到的几首《神童诗》,什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便来自我的祖父。近来因一偶然的机会翻开《神童诗》,真有隔世之感。  相似文献   

18.
王裕梅 《师道》2008,(7):53-54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幼儿教育的重要,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教孩子们读经诵典,不仅可以开启他们的智慧,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针对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多且大部分都比较娇生惯养、骄蛮霸气的特点,我认为教幼儿诵读《弟子规》尤为合适,对幼儿的成长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9.
夏学杰 《师道》2014,(11):58-59
孩子自从上了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正式学古文了--我说的不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而是学校自己另开设的--以前在幼儿园、学前班也学一些,但是要求不严。不像现在有学校自己印刷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对学过的古诗、《三字经》都能背下来。儿子每天早晨想起要被老师过筛子,就急得直哭,因为很多时候他都背不下来。我问过别的省市一些家长,他们孩子学校也都有类似的校本课程,要求学生背的东西大同小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记得那天我带着对《第一朵杏花》的深度解读和浓情感悟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