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的比较固定的内容,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韩成语俗语中"狗"的象征意义,探讨两国人民意识形态、思考方式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世界因为色彩的存在,才会丰富多彩,色彩同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色彩文化。研究对比中韩两国的色彩文化,对于认识两国的文化差异,了解各自的本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在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两国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发展主线,通过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东亚文化的基础,对亚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亚洲和平,增强了中韩两国间贸易,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是顺差,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分析认为韩国的文化优势,是导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中韩文化的共同点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加大核心价值观建设力度,鼓励文化交流和贸易,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宣传工具,减少中国与韩国贸易逆差,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研究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对国际货物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货物贸易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树立国际文化交流中有商机,国际商机中有文化的观点,才能使中韩两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两国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1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互致贺电,热烈祝贺“中韩交流年”正式开始。中韩两国地缘邻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韩建交后,尤其是中韩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也保持着良好的磋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对传统节日春节非常重视,本文从祭祀与拜年、饮食及服饰、风俗活动、传统习俗之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韩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且探讨了这些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之必然趋势。通过考察两国春节传统习俗,展现两国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面貌,比较两国春节习俗之差异,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梦莹 《考试周刊》2014,(68):28-29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韩两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两国人民对中韩两种语言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对此,本文将以在两国语言中使用率较高的合成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构成方法,找出差异之处,使两国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合成形容词的构成及使用,更为准确地将其运用到日常交流中。  相似文献   

7.
中日韩三国实施的“亚洲校园”计划是促进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鉴于当前中韩两国交流现状,创建“中韩高等教育区”更具现实意义.参照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中韩政府需确定行动纲领,从大学招生、学生选课、实习进修、毕业就业等方面,全面开放本国高等教育市场,真正形成一个学生自由交流、教授互换讲学和共同研究的开放式高等教育体系.这对提高两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国际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晓花 《考试周刊》2012,(24):25-26
用一个颜色代表中国的话,映入人们脑海的首先是红色。中国人对于红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内容广泛。对于同一颜色“红”,中日两国人民有着不同感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对于“红”色的不同认知.欲寻求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流传于中韩两国的“梁祝传说”异文进行内容分析,从美学角度分别对“柳叶传情”、“腐衣殉情”以及“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母题进行阐释,揭示了两国人民在审美特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张连锋 《华章》2008,(17):54-55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中韩建交十六年来,两国在双边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但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形势并非一片大好,而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片面宣传,造成两国人民的误解和隔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需要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金巍 《考试周刊》2013,(68):164-164
中韩两国作为睦邻友好国度,从古至今一直在互派使者与留学生,特别是当代两国建交后这种往来更是频繁。在教学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的过程中,除以语言为主的教学外,"中国文化"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中国文化"课程对韩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金成林 《考试周刊》2013,(79):80-80
如今,随着中韩两国各个领域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学习两国语言的热潮随之而起。很多人在学习这两种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关,尤其是在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汉字"的"在韩语中以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出现成为摆在很多学习韩语的中国人面前的难题。本文主要介绍汉字"的"在韩语中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而中秋节作为中韩两国都具有极高地位的岁时节日,对于研究两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章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逐一分析两国中秋节的文化特点,对中韩两国中秋节的萌芽、食俗、习俗进行比较,详尽说明中韩两国中秋节的共性与差异,并且总结中韩两国中秋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变迁。通过两国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差异性来倡导如何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俗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经过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的精华。中韩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俗语,成为两国人民日常生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主要分析了俗语的概念和特性,并对中韩俗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为两国的留学生学习俗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中韩两国传统婚俗的角度出发。透过两国婚姻形式考察中韩两国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伦理观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河伯"和日本的"河童"是两个相似但又绝不等同的文学形象,他们分别产生于两国对大江、大河的崇拜,是各自水崇拜文化的一部分。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日人民精神与文化的了解,更可以结合两国的材料一窥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大力展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中韩两国合作的深化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韩两国可以成为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思想意识和文化形态的不同。作为隔海相望且有着二千多年睦邻关系和文化交流历史的中韩两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愈发频繁。本文以中韩两国的春节为例,对中韩两国春节的起源、春节的风俗文化、春节的传统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了解两国的春节习俗文化差异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都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其中的谚语是很丰富多彩的.它既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知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人民群众语言浓缩的精华、群众智慧的结晶.中韩谚语数量很多,形象生动,内涵深刻,明显地反映两国语言、文化、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等.本文将对中韩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略作比较.一、相似的中韩谚语中韩谚语当中有许多相似的一面.这样说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识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时,各自分别采取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不同接受姿态,其造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以严复与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的境遇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