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教育》2004,(11):32-32
“中国学生怕父母,脸皮薄,不善沟通;家长太过溺爱孩子,有时反而害了小孩。”这段尖锐的评价,出自一位有12年留学服务经验、中文讲得十分流利的英国中学留学顾问弗朗西斯之口。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个留学教育展上,来自英国中学的资深留学顾问,一一点出中国小留学生及其家长迫切需要改变的“软肋”。  相似文献   

2.
幼童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千古未有之奇事”。从留学开始到被迫终止,十年间,120名学生在异国他乡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从一群稚嫩的孩童成长为一批优秀的青年,这其中付出了许多艰辛。两种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碰撞,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留美幼童的故事也包含于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中,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回味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郑汉根 《海外求学》2004,(20):60-61
持续了几年的盲目留学德国热潮之后,如今到德国来留学的“小留学生”少多了。首先,原来比较混乱的留学中介机构得到整顿;其次,学生和家长对到德国留学的态度更加理性;最主要的是德国于2001年特别对中国留学生设立的“留德审核部”,对规范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斯林 《神州学人》2002,(10):17-19
当上海申花让留学回国的足球硕士吴金贵担任主教练的时候,当中国足球运动员出国留洋之势如火如荼的时候,笔者突发“牵强联想”,我们每天耳熟能详的关于“留学”的各种观点和话题,似对中国足球的发展也多少有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招生考试通讯》2010,(6):24-24
2010年,美、英、加、法、日等热门留学国家于2009年相继发布的鼓励性留学新政将发挥持续的“吸引力”,为中国留学市场助力。  相似文献   

6.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留学教育的大学。优异的留学人才受益于北洋大学“严以治校”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其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泰斗名宿,他们为北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10月15日,“2005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贸中心展览厅举办。与往年不同.此次展会在参与国家,院校层次等方面显示出了新的特点。这次由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知名院校参加的.有着“留学市场风向标”之称的大型留学展会.再次搅动人们的留学热情。“三大热点”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万祎 《留学生》2009,(2):18-18
“第六届留学工作与多元化人才培养论坛”于2月28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成功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主持。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经济,新趋势.着力研讨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而推动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由于“西学”的传入,国人对许多词语的词意有了新的认识。“留学”一词直到民国成立后才正式成为现代意义的“留学”。“留学”一词本义的演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的“出洋”;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官方专用词为“游学”,而此时的民间却多用“留学”一词,形成了“游学”“留学”并用时代;民国成立后,对于“游学”的使用基本消失,彻底被“留学”所取代。窥一斑而知全豹,“留学”一词使用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人学习“西学”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女性留学与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女性留学始于鸦片战争后,由美国传教士带出、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医学院的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民国初年留学政策的修正,使女性留学从个案发展成为政府认可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女性留学归国后的职业选择与留学专业密切相关,师范教育、文学艺术、医学等是主要门类,择业地域则大都选择在沿海和发达的城市。民国时期,女性留学正处在提倡新学的时代,女性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它更是进步与时尚的社会新现象。留学女性的“出”与“归”不仅是对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挑战,而且是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贡献。女性留学及其归国后形成的女性职业群体,对中国妇女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构成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1905年的教育大变革,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 ,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 :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 ,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 ;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 ,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2):35-35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留学教育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留学教育也对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肇始于容闳所倡导的留美幼童的派遣,其后派遣学生留欧,至清末又出现留学日本潮.容闳的故乡今珠海地区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它对中国留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贡献殊多.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侵略的国家,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面向世界、学习西方的同时,一直怀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表征,始终显现出开放性和民族性兼具的特色.而容闳和被称为"容闳的'美国人'的"留美幼童们,他们回国后输入"西洋之学术","介绍西方科技到中国",为"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复兴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实际是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所具特色的人格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回味留学     
今年“两会”期间,“留学”之声依然不绝于耳。有人说留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储备了大量人才,有人说留学让中国人才流失,有人说留学让中国的大量外汇涌出了国门。也有人说如今中国城里人谈论的是如何送子女出国留学,广大农村却依然有不少人因交不起很少的学费而小学就辍学;还有人说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们应该学学回归创业、从零起步的留学生们。当然也有人说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我们的政策不应再向他们倾斜;还有人呼吁尽快建立规范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如今中国最大的热点之一,是“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早早搭桥挂钩结枝,“留学”也不曾…  相似文献   

17.
留学回国事务“归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底,羊城广州。五年前就已诞生并渐成气候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因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国家教育部推出旨在鼓励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的“西部专场”,而愈加受到海内外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给予“西部专场”浓墨重彩之时,各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不久的“背景资料”:为加大留学回国工作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虽然成立正式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早在2002年的9、10月间即已开始酝酿,但该办公室真正开始独立办公运转,也就是在“西部专场”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客观…  相似文献   

18.
李丹丹 《海外求学》2003,(14):52-53
“丹丹手记”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主持这个栏目的是上海东方留学有限公司加拿大部经理、留学顾问李丹丹。本刊是从来稿中结识李丹丹的,通过沟通双方都认为开辟这个栏目是必要的。 在长期从事留学中介的工作中,作为留学顾问的她,有很多的想法和感触,并且有一种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感觉。“开门办刊”是《海外求学》恪守的宗旨之一,由留学咨询的专业人士为本刊撰稿也是《海外求学》的一个特色。如果通过“丹丹手记”这个栏目能给广大读者送去一些提醒、忠告、启示或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相似文献   

19.
背景 2008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于10月19日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幕。与低迷的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留学市场呈现持续升温之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参加留学展的外国院校比上年增加了百余所.北京国贸展厅几近爆满。本次教育展吸引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中国主要留学目的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海外参展院校达600余所。并且,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各国纷纷出台新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7):28-28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