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中年级学生进行片段习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片段训练所要写的,往往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体、一处景的一部分,表面看来,学生易观察、易说写,但要真正抓住训练实质,收到实效,也并非易事。我们以哑剧为载体,“于无声处听惊雷”,通过看哑剧、说哑剧、写哑剧,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和写作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
补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若能充分把握其特点,进行适口、适时、适当、适度的"补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人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 相似文献
4.
诗词曲赋,多有留白之处。留白的解释,不在于鞭辟入里.而是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按照他们的理解习惯唤醒情感声音,填补诗歌文本的意义。诗歌文本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存在,本身并不具备意义,只有被阅读了.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图式概念,它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此,阅读就是一次情感思想体验过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独立地阅读。教师实地适时地改编增删填补,对于教参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个性完善。对于无声处的空白,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俯首倾听,潜沉涵泳,玩味思量。这样才能让他们解释教材自我领会审美情韵与思想内质。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吴玉华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1)
中学语文教学的迷失主要是因为忘掉了"根本",即为什么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风雨飘摇了,当然更不会产生"无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做一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小明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1996,(5)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看圆明园。最好在秋风的月影里。那是个苍凉肃穆的地方,它让每一个中国人沉默。残月。寒星。衰草连天,野草的败叶在冷风中颤栗。颓断的石柱,散乱地跌落 相似文献
8.
“表现人世间最普通的父子之情”(朱国华——朱自清弟弟语)的朱自清散名篇《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然而,我每次读《背影》,总感到朱自清描写“背影”的后面蕴涵着满腔的忧愤——听到了朱自清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强烈不满的“隆隆”“惊雷”。 相似文献
9.
王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5,(5):53-54
传统对《背影》的分析往往比较强调“四写背影”和“三次流泪”,其实,深入钻研教材后,我们还会发现:词语的重复在《背影》中颇为频繁。这一点儿很耐人寻味:一般情况下,词语的重复(不是特指修辞上的反复)乃是写作大忌。经过反复品味,我终于有些领悟:这些貌似随意的用词,其实恰恰吸引着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相似文献
10.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2)
<正>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讲台下面,可能隐藏着涌动的心灵。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和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因此,需动则动、宜静且静,动静和谐、收放自如,是每位教师追求高效课堂的必修之道。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为打造注重实效且张弛有度的优质课堂,我一直在不断探索。本文以"不忘初心再出发携手同圆中国梦"为例,对此加以说明。一、动静同源,动静合一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静态活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阅 相似文献
1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7)
<正>无声语言又称态势语或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传递信息。无声语言作为特殊语言形态,客观地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而独特的功用。本文就无声语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功用作一粗略探讨。一、无声语言的作用补充作用。思想品德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过程,也是沟通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情,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形成一种合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然离不开情感 相似文献
12.
向秀(227—277),字子期,河南内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他是魏晋之际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曾注《庄子》,“发明奇趣”,但未完成而去世,后由郭锡“述而广之”。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秀、郭象二人合作完成的。向秀还擅长诗赋,但作品多已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思旧赋》和《难嵇康养生论》二篇。《思旧赋》是他为悼念自己的好友稽康和吕安而写作的,此二人又均被司马集团所寄。向秀与稽康志趣相投,友情笃厚,《晋书.向秀传》记载他打算注《庄子》,“稽康曰:‘此书讵复须注,正是妨人作乐耳!’及成,示康曰:‘殊复胜 相似文献
13.
郭玲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39-43
鲁迅是我国20世纪初影响最为巨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开创了我国小说史研究的体系.在此书中,鲁迅运用中西互补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评述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评析各类小说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文章从鲁迅准备工作的进行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鲁迅小说史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张小明 《语文世界(高中版)》1999,(9)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看圆明园。最好在秋风的月影里。那是个苍凉肃穆的地方,它让每一个中国人沉默。残月。寒星。衰草连天,野草的败叶在冷风中颤栗。颓断的石柱,散乱地跌落在四处,衰败中透出冷峻。远处,残垣废墟爬满青苔,呈现出抑郁的深沉。水塘中不时传出几声蛙叫,更觉凄凉。几根沉重的大理石砌成的残损门柱,孤零零地挺立,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冷冷地直指天穹。这是历史影片《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个镜头。残垣破败,绿草暗长,巨大的石柱仿佛被寒星钉死在时间与空间的冷宫。我被一种凝重的历史感窒息得喘不过气来,在这悲怆的氛…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我认为作品不止于怀旧,还另有更重要的内涵——《边城》体现了作者想通过完善人性重建民族品德的历史责任感。沈从文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现代文明物欲泛滥,古老的美德在失落。作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走出多媒体教室,<师德启思录>中一组组生动的镜头已经定格成永恒,头脑中的镭射屏幕上仍然清晰地闪现着经典的情境:
一位山村老教师,留下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留下对山村孩子的热爱,带着未竞事业的遗憾,永远地倒在了讲台前. 相似文献
17.
走出多媒体教室,《师德启思录》中一组组生动的镜头已经定格成永恒,头脑中的镭射屏幕上仍然清晰地闪现着经典的情境: 相似文献
18.
19.
<正>"请你去钓鱼"是一种多么客气、亲切且随意的说法,但背后却是步步惊心的恨和无奈。曹军庆以此为作品之名,用张弛有度的调性展开了叙述,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缠绕在一项娱乐休闲的活动中隐秘博弈,最终秘密消解,惊雷响起。库贝尔曾说过路旁的石工、乡间的葬礼等等在他看来,比宫廷化、贵族化的神话题材、历史题材更为重要。他这是强调文学创作中现实性的重要性,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件包含着历史的真实,以此强化揭示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余年来,北宋文豪苏东坡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令无数仁人志士扼腕慨叹,激情飞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在苏子所钟情的古城黄州东门口,耸立着一所现代化的完全中学——黄州中学。她曾是世界知名学府黄冈中学初中部,先后与黄冈中学两分两合,既传承了黄冈中学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特有的灵气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 早春二月,记者慕名走进黄州中学,不知不觉中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