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中国》开展通联工作较早,伴随着杂志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是从1993年开始搞通联工作的。卫作之始,社领导跟我谈话,通联工作是《人民中国》这本杂志直接对读者开放的窗口,通联工作即是外事工作,从事通联工作既需要较高的日语水平,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心,听了这番话,我唯一的感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道》创刊47年来,通过通联工作始终与广大的外国读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把读者的意见和要求作为改进自己工作的动力和加强杂志针对性的关键因素。1996年,中国报道杂志社通联部门收到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余封读者来信。来信涉及订刊、购书、捐款、投稿、对刊物的反应等许多方面。本刊请该社从事通联工作的同志,将外国读者来信中对该刊文章和图片的反映以及建议的内容,摘要归纳整理,发表在这里,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国》能有今天的声誉和影响,是同它一开始就很重视与广大读者的联系分不开的。早在创刊之初,编辑部就定下了“有信必复”的原则。通过和读者的信件往来,建立起广大读者对我刊的信任,促进了世界人民对我国的理解和同情。由于《今日中国》是一本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刊物,因而它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读者的阅读需求,教授、中小学教师、大中小学生、医生、护士、高级工程师、退休人员、商人、工人、农业技师、政府官员以及家庭妇女都是它的读者。他们在阅读了本刊后常来信抒发自己的感想,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正是读者的来信加深了编者与读者的联系,不少读者成了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重视通联工作是我们社的优良传统。自1952年创刊起,社里就充分意识到读者的意见反馈对于改进工作、提高杂志针对性的重要作用,并对通联工作定下了“来信必复”的原则。总编室还根据各语文部门提供的来信,编辑“读者信箱”栏目,在各文版刊登。这个栏目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通联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历来一些水平很高的编辑、翻译都曾直接做过通联工作,其中包括邱茉莉(爱泼斯坦已故夫人)、顾淑型等资深外国专家,甚至我刊创办人宋庆龄同志也经常亲自给读者复信,定期向部分读者寄赠杂志,增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道》从它创刊的时候起,就十分重视与读者的联络和沟通工作。现已85岁高龄的葛一凡先生,在这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这项工作。最初的通联工作主要是负责处理读者来信,并解答读者来信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别看只是收信、复信,效果却是明显的,这就是它在读者和杂志社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使编辑部可以及时地听到读者的声音,从而及时地纠正刊物中出现的错误,更好地安排和改进刊物的内容、版面及文字,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使刊物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自《今日中国》杂志1952年由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以来,历经44个春秋,从原来仅有英文版发展到现在的英、法、德、西、阿及中文共6个文版,读者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实践中,《今日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本有影响的刊物。一、《今日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对外宣传针对性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副主席建议,由她创办一本杂志,向国外宣  相似文献   

7.
对外宣传的《今日中国》是一本多文版的杂志,早在60年代初,便开始注意加强地区针对性,到今天各文版都已有了自己的专稿,并且形成了一支专稿队伍。阿文版同其他各文版一样,在积极加强地区针对性方面的探索。我们杂志的宗旨是向阿拉伯世界的读者宣传改革开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道社的通联工作从60年代初就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负责,现有两位同志专门做这项工作。建章立制,做好每封读者来信的处理工作中国报道社的通联工作的任务,就是为读者服务,沟通编辑部门与读者的联系,增进与读者的了解和友谊;为提高书刊质量和扩大书刊发行量服务;为发展国内外的世界语运动服务。国外世界语读者的来信涉及对我社书刊的反应、订刊购书、投稿(包括世界语运动信息)、  相似文献   

9.
至今,《中国报道》创刊已经45年了,我和它一起度过了32年的美好时光,经历了杂志社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为传播世界语而发展壮大《中国报道》创刊初期只有三四个专业人员。1963年,我到编辑部时只有14人,他们大部分从事翻译、通联工作。当时杂志是双月刊,由于没有专门的编辑、记者,所载文章和图片大多从国内报刊选编。随着1967年改为月刊,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创刊号封面俄文杂志《中国》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了创刊新闻发布暨座谈会后,人们就在期待着这个日子—— 2005年12月21日《中国》在莫斯科举行首发仪式。这标志着一本全新的俄文杂志正式诞生! 伴着莫斯科第一场冬雪的降临, 俄文杂志《中国》试刊号已经随着纷飞的雪花送到了俄罗斯读者手中。刚刚送到读者手中的创刊号更具有它独特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大量信息和各国读者的热情来信,《今日中国》在1995年有什么打算?总的设想是突出时代主旋律,突出本刊的特色,热心为外国读者服务,热情为国家与地方的对外开放服务。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是中国当代的主旋律,无疑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旋律。《今日中国》作为对外传播媒体的一  相似文献   

12.
外文局号称“外文城”,这城里的人大多从事对外报道工作,而且这里还有一份服务于对外报道工作的杂志——《编译参考》,屈指一数,它创刊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编译参考》的办刊宗旨,是向读者提供国外背景材料,报道世界对中国的反应,反映全球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思潮,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刊物的创办过程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备述的。在“文革”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外文  相似文献   

13.
<正>"总领馆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巴西民众的来信,提出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但是使馆无法给予每一个人详细的回复,因此在巴西出版一本对外解读中国发展现状的杂志非常有必要。"这是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陈曦6月18日在《今日中国》葡萄牙文版杂志首发式上一段发自肺腑的讲话。这本葡萄牙文版的《今日中国》,由中国外文局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5,(2):F003-F003
今日中国杂志社审读邓树林:总地说来,改版后的《对外大传播》比前好读了,耐看了,有保存价值了,像一本有分量的刊物了。现在按照调查表所列,回答问题。我最想从《对外大传播》中获得目前中外读者最关心哪些热点、难点问题,供对外宣传记者作为提出选题的重要参考。因为本杂志名为《对外大传播》,顾名思义,它就是要为对外宣传起到参考、决策的咨询作用。2004年第十期最吸引我的文章,依顺序是:《以中国心看世界》、《对外传播呼唤优秀专栏和专栏作家》《、新闻发布机制的理论化和专业性化:一个公共传播视角》《、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和《二十年…  相似文献   

15.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16.
中央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杂志)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52年创办的综合性图文并茂的月刊。现以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中文6种文字出版,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庆祝《今日中国》创刊45周年,该社将举办今日中国专题摄影大赛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人民中国》自1953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在这50年里,《人民中国》面向众多的日本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赢得了广大日本读者的好评和信赖。在《人民中国》发展壮大的半个世纪时,日本各界的朋友们把《人民中国》杂志视为中日友好的桥梁,支持我们、激励我们、关注我们的成长,并为扩大《人民中国》的读者倾注了辛勤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第6期的《今日中国》中文版本来已经做了封面故事《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们》,内容是反映聋儿学习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38个版面,以《生命重于一切》为题的封面故事在几天之内出现在《今日中国》中文版第6期上。在中国9000多种杂志中,《今日中国》是唯一的多文种综合性月刊,以英、法、西、阿、中等5种文字出版,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15日是《今日中国》英文版、法文版印刷完成的日子,但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社立即行动起来,决定暂停已经印刷完毕的英法两个文版对外发送工作,临时做24页的增刊。那几天,《今日中国》杂志社楼上的不少房间总是通宵亮着灯,几乎全社一半人在加班,其余的人员24小时待命。因为涉及多语种的翻译,前方记者发回来的中文稿在送审的同时,便进入翻译。就这样,法文版增刊在只有4位翻译人员(包括两位外国专家)的情况下和英文版增刊同时完成。社长宫喜祥在印厂的印刷机前守候了一整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20.
两个月前,记者到遥远的非洲访友。没想到,远在南半球竟然可以看到印刷精美《中国画报》以及由江泽民主席题写刊名的(《中国与非洲》杂志,而且在www.chinaintlpub.org网址下,《北京周报》、《今日中国》等报刊一览无余,不禁令人发出“地球真小!”的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