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解决占补平衡的问题,分析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实现占补平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阐述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基本内涵,分析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疆特殊背景下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包头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包头市实现"占补平衡"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省耕地数量占补平衡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耕地快速减少的考虑,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政策出台后,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依然会继续占用耕地,而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那么未来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景将会如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9年来各省(市、自治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情况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预测了未来各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趋势。结果表明:①我国各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差异悬殊,并且同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年均占用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两者相差近百倍;②采用3种模型对各省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进行趋势外推得到:2010年,浙江省将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5年,北京、上海、贵州和云南几省市也将无法现耕地占补平衡;③如果按照我国目前建设占用耕地的平均速度测算,即使不计成本与效益开发所有勉强可以耕种的土地,要维持占补平衡,可开发耕地资源潜力最多只能维持39年。而且将有一半的省市10年内就会将所有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全部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与外延,并针对我国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及占补平衡指标过于粗糙所造成的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思维方法,建议从更高的时空尺度和监测水平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以人为本、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团胜  张艳  石玉琼 《资源科学》2009,31(5):824-828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8.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地处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旱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75.28%,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多集中在河谷和平原区,建设用地需求区与耕地区严重重叠,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采用回归预测法以凌源市2006年至2010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和建设用地量为基础,以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为保障,预测辽宁省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测算出凌源市到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量。以凌源市实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为基础,对凌源市耕地数量进行评价,得出凌源市从2011年至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中可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等级折算系数,按等级折算系数确定应该补充耕地的面积,达到粮食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降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信阳市为例,从耕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基本农田占补级别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基本农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耕地定级成果上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信阳市为例,从耕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基本农田占补级别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基本农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耕地定级成果上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新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点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掌握建设项目耕地占补情况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方案审批工作中,对‘一占一补’(一个建设项目的占用耕地方案对应一个补充耕地方案)、‘一占多补’、‘多占一补’和‘多占多补’方案,管理部门很难掌握方案中占补耕地的数量与位置的准确程度。国家建设项目耕地占补方案审核信息系统,集成了GIS和OA功能优势,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建设项目占补耕地方案审核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来,耕地在大量被占用的同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也在加强。本文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间阶段,运用开发力度指标分析了空间演变特征并在评价开发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省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01,23(5):33-40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近年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核心。文章在对云南省现有耕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认为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保持现有耕地总数中的净“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适宜耕作的现有陡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应列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范畴。本文还分析,制定了云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平衡和人均占有耕地总产品的平衡;并提出了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徐梦洁  陈慧中  赵紫玉  庄舜尧 《资源科学》2009,31(12):2137-2143
如何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耕地数量平衡标准,并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变化,建立特定区域条件下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论文首先回顾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其政策保障体系,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指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当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进而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中,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模型强调一段时期内人口和经济增长背景下耕地转化的不可逆趋势,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模型则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变动趋势来判断耕地总体质量的变化,并以江苏省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对江苏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